新闻热线
征稿启事
首页
新闻聚焦
魅力书屋
美丽乡村
好书荐读
乡村文旅
法治乡村
乡土文化
农家特品
首页
>
乡村文旅
梁鸿鹰:时代是为在场的写作者准备的
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认为,学中文的使命就是搞文学研究,过教书与治学并行的生活,而不是成为作家。所以,大学和研究生时代都没有搞创作,而是专注阅读和研究,尤其是对外国名著,读得如饥似渴
来源:青年报 | 2021年08月20日
刘月宁:艺术家应该关心社会、关心国家
她曾是中国最年轻的扬琴教授,国际扬琴赛事中第一位中国评委,她以扬琴为媒持续推动中国民乐传承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以艺术为依托助力青少年美育和社会公益。
来源:光明日报 | 2021年08月18日
祝勇:书写“无止境”的故宫
供职于故宫学研究所、任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的祝勇说:“在研究院,每一位专家都是我的老师。他们在各处的领域里都有极深的造诣。我有什么问题,就找他们答疑解惑。故宫博物院是一所永远毕不了业的大学。...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2021年08月16日
陈应松:森林给我源源不断的创作冲动
作为当代最著名的生态作家之一,陈应松一入深山二十余年,在神农架的生活与创作中,找到了自己写作的支点,站定了自己的“森林立场”。在他的笔下,有对动物顽强生命力与生命尊严的歌颂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2021年08月12日
王晓棠:银幕上几秒钟,银幕下千般功
为了追求“一人千面”,而非“千人一面”,王晓棠不断尝试不同角色。在《神秘的旅伴》《边寨烽火》《海鹰》中,她饰演的都是正面而纯真的角色,而在《英雄虎胆》中她大胆饰演起国民党女特务阿兰
来源:光明日报 | 2021年08月11日
作家鲍十:“红色经典带给我最初的文学启蒙”
少年时代,鲍十便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他将这段阅读过程比喻为“吃书”:“我生长在农村,没有图书馆,只能从别处借书,本村借完就去外村,走十几里路不在话下。”因为着急归还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2021年08月09日
花丝镶嵌“非遗”传承人 李昌义的“金银人生”
重庆人李昌义从22岁开始做学徒、接触花丝镶嵌,如今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今年72岁的他,是重庆唯一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传统工艺”的唯一传承人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2021年08月06日
吕骥:做劳动者的先锋
这首雄壮的战歌曾经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奔赴抗日杀敌的前线。时至今天,这首歌仍然被确定为国防大学校歌。这首歌的曲作者是中国革命音乐的先驱者之一、中国音乐家协会原主席吕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2021年08月04日
阿来: 我是依靠文学,和自己互相成就
他考上中专后如饥似渴地读书,至少每三天读一本。“起初,我要把三四个同学的读书卡都拿去借书才够看。后来,我请图书馆老师闭馆时间把我锁在图书馆。我没日没夜地看书,困了就躺在长椅上眯一会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2021年08月02日
蓝天野:只要党和观众需要就要发好光和热
从《北京人》里沉默寡言的曾文清,到《茶馆》里意气风发的秦二爷;从《蔡文姬》里风流倜傥的董祀,到《家》里道貌岸然的冯乐山……自1945年第一次登台出演话剧《雷雨》至今
来源:新华社 | 2021年07月29日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