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秦东沃野上,一股清新宜人的文明新风正拂过渭南的乡间村落。它悄然改变着陈规旧俗,滋养着文化生活,重塑着乡村治理,更点燃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彩礼观念的转变到文化艺术的浸润,从村规民约的践行到丰收节庆的传承,一束束绚丽的文明之花,正在渭南的田野乡间次第绽放,描绘出一幅乡风淳、文化兴、治理活、产业旺的动人画卷。

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乡村风貌(华阴县住建局供图)
彩礼化储蓄 新风漾东府
在临渭区桥南镇天留村,一场别样的婚礼正在举行。新郎强强挽着新娘莹莹的手,在母校旧址改造而成的天留小院中接受亲友祝福。“咱们村这么漂亮,今天能在我的母校举行婚礼,我感到特别幸福。”新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3A级景区里的天留小院举行乡村婚礼,是我俩商量好的,一是这里是他的母校,二是环境优美,简单节省。”新娘笑得合不拢嘴,“结婚是我俩过日子,家里离我上班地方也近,来回步行就10分钟,有没有车房,都不重要。”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桃花源民俗文化园景区(临渭区住建局供图)
没有奢华排场,没有沉重负担,象征“万里挑一”的10001元彩礼,最终化为小两口的“爱情储蓄”。这场简朴而温馨的婚礼,折射出渭南乡村文明新风的深刻变迁。
老腔唱出时代新韵
初夏的微风拂过华阴市太华办南桥社区,一座寻常的庭院此刻却洋溢着不寻常的暖意与喧嚣。华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精心打造的“庭院剧场”,就在这贴近生活肌理的地方,悄然拉开了文化惠民活动的首场序幕。

华阴老腔在陕西省渭南市华山玉泉院演出(王渭/摄)
没有恢宏的舞台,没有炫目的灯光,只有邻里乡亲围坐的亲切与期待。只见快板清脆的节奏率先敲响,《创文我是主人翁》的唱词句句铿锵,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人翁意识,以最接地气的方式播撒进观众心田;宛转悠扬的迷胡戏《华阴人爱咱华阴城》款款登场,乡音俚语间流淌着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眷恋,那份质朴的热爱引发了强烈的共鸣;高潮处,苍劲雄浑的华阴老腔《携手共创文明城》震撼开嗓,粗犷的呐喊与磅礴的旋律交织,仿佛古老的黄河奔流在新时代的脉搏上,将“真善美”的追求与“正能量”的激荡演绎得淋漓尽致。
台上倾情投入,台下掌声如潮水般起伏,这阵阵发自肺腑的喝彩,是对精彩艺术的礼赞,更是对文明理念最热烈的回应——艺术,在此刻真正成为连接心灵、播撒文明的桥梁。
而文明的种子,不只在“庭院剧场”的方寸之间生根发芽。幕后的华阴市文化和旅游局,早已将触角延伸至更广阔的社区图景。“庭院剧场的首演,仅仅是我们行动的开始。”华阴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罗莉琳目光坚定地展望道,“下一步,我们将深入社区、居民小区、村组进行创文宣传文艺巡回演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倡文明、树新风,在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场视听盛宴的同时,引导市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要让创文宣传的种子,乘着艺术的翅膀,飘进千家万户;让文明的清风,穿行于每一条熟悉的大街小巷。这是文旅人的使命,也是我们为华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的智慧与力量。”这承诺,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向着城市文明的深处,一圈圈扩散开去。
村规“约”出新气象
近年来,洛滨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广泛协商,真正“约”出了行之有效的规矩。全镇12个村立足村情实际,采取“支部牵头、党员带头、代表参与、村民审议”的模式,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充分征求村民意见,依托民主协商共议,为各村“量体裁衣”制定村规民约。这使得村规民约更“合身”、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易落实,确保了村务管理服务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成功将“干部定”转变为“村民议”。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薛镇赵老峪风光
洛滨镇积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道德讲堂等宣传阵地,紧扣“讲文明、治陋习、树新风”主题,组织党员群众学习“一约四会”,宣传先进典型。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好人好事”等评选活动,设立“红黑榜”,树立文明榜样,并对群众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情况进行评议,使冷冰冰的条文转化为鲜活事例,形成“评议一次、影响一群、带动一片”的良好效应,这些举措让村规民约真正看得见、记得住、入人心,有力引导群众思想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有效提升了乡村文明风貌。
村规民约的亲身践行,“约”出了乡村新气象。

陕西省渭南市特产——富平柿饼
“新规一出,大家心里就有了标尺。现在都自觉遵守‘门前三包’,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子真是从‘面子’美到了‘里子’。”马湖村村民付杰对村规民约带来的变化由衷赞叹。
“现在按村规民约定规矩、树新风,大伙儿的文明意识强多了。”前洼村老党员查兆民深有感触地说。
通过各村村规民约的制定与落实,群众力量得到充分发挥,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实践持续深化,文明新风尚更加彰显“温度”与“活力”,真正实现了“‘规’由村民议,‘约’由村民守”。
丰收节里的文化传承
秋分时节,富平县曹村镇太白村弥漫着瓜果甜香。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中,新晋的“吨粮村”代表接过奖牌,种粮大户分享着“良田良种良法”的丰收密码;展台上,柿子红、葡萄紫、麦穗金交织成绚丽画卷;直播间里,主播们热情推介着渭南特产。一场以“学用‘千万工程’,礼赞丰收中国”为主题的庆典,将农耕文明薪火点燃。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上善村文明生态治理效果显着(潼关县住建局供图)
丰收节不仅是成果展示,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渭南市将庆祝活动与产销对接、技艺展演深度融合,让传统农耕文化焕发新生。在太白村,这份文化自觉早已融入日常:秦腔剧团下乡的锣鼓声、文化广场的秧歌舞、红色电影放映的夜晚,全年20余场公共文化活动让村民精神家园日益丰盈。村中“胖嫂玉米糁作坊”“文强土豆糍粑”等特色庭院,更将饮食文化转化为致富资源,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在此同频共振。
当村民在丰收祭祀中感念土地恩德,在打夯号子里感受协作力量,在非遗展演中领悟先民智慧,那份“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情结便沉淀为乡村振兴最深沉的动力。

陕西省渭南市(渭南市住建局供图)
彩礼储蓄化繁为简,老腔唱响时代新声,村规民约“约”出气象,丰收节庆赓续文脉。渭南乡村,正以润物无声的文明力量,破旧立新,塑形铸魂。这朵朵盛开的文明之花,根植于深厚的乡土底蕴,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不仅扮靓了乡村的“颜值”,更提升了发展的“气质”。它们昭示着, 当物质丰盈与文化繁荣同频共振,当传统精粹与现代治理和谐共生,乡村便拥有了最深沉、最持久的内生动力。渭南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文明乡风对于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一个更具活力、更富魅力、更趋和谐的乡村新图景,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更多属于渭南农民的幸福故事,正在文明之花的簇拥下续写新篇。
[编辑:王正]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