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聚焦> 详情
专家组实地考察 为“中国绿都”三明市旅居发展建言献策
2025年08月05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张奋培

  7月30日至8月2日,福建省旅居品牌专家组一行5人深入三明市沙县区、将乐县、永安市等地开展旅居产业专项考察调研。专家组通过实地走访特色村落、生态景区、康养基地及红色遗址等点位,结合三明市生态禀赋、文化底蕴与红色资源,为当地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提出一系列兼具创新性与实操性的发展建议。

  640.jpg

  沙县区马岩山庄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三明市的生态优势早已声名远扬。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7.12%,连续四年位居“中国绿都”榜首,优良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拥有泰宁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3个世界级品牌,以及200多个国家级旅游品牌,为旅居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自然基底。更值得关注的是,三明市人口预期寿命达到80.19岁,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59岁,这一数据直观印证了当地生态环境对人居健康的赋能作用,成为吸引旅居人群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与此同时,三明作为中央苏区核心区、红军长征重要出发地之一,红色资源底蕴深厚,宁化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清流林畲毛泽东旧居、泰宁红军街等红色遗址,为旅居产业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内涵。

  640 (1).jpg

  专家组在俞邦村调研

  

  此次调研中,专家组先后深入多个特色点位,探寻三明旅居产业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在沙县区,马岩山庄与俞邦村的考察成为焦点。俞邦村作为“沙县小吃第一村”,承载着风靡全国的饮食文化记忆,而沙县小吃作为三明最具辨识度的文化IP,其产业规模与群众基础为旅居融合提供了独特切口。专家组指出,沙县小吃不应止步于“舌尖上的美味”,更可成为旅居体验的重要载体——通过开设小吃制作工坊,让游客亲手参与扁肉、蒸饺等经典美食的制作过程,既能传承非遗技艺,又能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让沙县小吃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可深挖“药食同源”理念,将沙县小吃与康养产业结合,开发具有食疗功效的特色套餐,让“吃”成为康养旅居的重要环节。

  640 (2).jpg

  龙牺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640 (3).jpg

  半甲西山纸寮(作坊)

  

  将乐县的生态资源与乡村治理经验则为专家组带来新的启发。位于国家级生态保护区、龙栖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内的余家坪,凭借高海拔优势与原生态环境,成为开展高端高山避暑康养的理想之地。这里夏季平均气温较城区低5-8℃,负氧离子浓度常年保持高位,是天然的“避暑氧吧”。专家组建议在此规划低密度康养社区,配套中医理疗、森林瑜伽等服务,打造面向中高端客群的避暑旅居目的地。

  640.png

  天斗山居

  

  而南口镇蛟湖村在资源整合与城乡对接方面的探索同样值得关注,该村通过盘活闲置农房、梳理田园景观、挖掘民俗文化,构建起“村民+合作社+运营商”的模式,成功吸引城市居民短期旅居、体验农耕生活,为“市民下乡”提供了可复制的乡村范本。

  640 (4).jpg

  星辰·镜沙

  

  永安市的考察则凸显了“全季节、多业态、红旅融合”的旅居潜力。天斗山的户外露营项目如“星辰·镜沙”等,凭借星空观测、山野徒步、瀑布咖啡、森林音乐厅等特色内容,已成为年轻人短途旅居的热门选择。永安市的“四季旅居”构想更让调研组成员眼前一亮:夏季可上天斗山避暑,冬季则能在玉带龙泉温泉度假区过冬,实现“不出一县,体验四季”的独特体验。专家组建议整合小陶镇内部资源,推动玉带温泉与甘乳岩溶洞联动开发,形成“温泉疗养+溶洞探秘”的组合产品;同时串联周边土堡群、“五一村”红色景点、竹制手作工坊及田园风光,构建“红色教育+生态休闲”的半月旅居线路。更具创新性的是,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与临近的龙岩市培田村等周边知名村落合作,推出跨市旅居套餐,实现红色资源与生态资源的互补共享。

  640 (1).png

  南蛟村景色

 640 (5).jpg 

  玉带温泉

  

  此次专家组调研为三明旅居产业发展提出了“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红色为脉、融合为径”的路径。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宝贵的红色资源,三明有望通过资源整合与跨区域合作,打造全国旅居产业的“三明样板”,让“中国绿都·最氧三明”不仅成为旅游目的地,更成为人们向往的旅居生活家园,让红色基因在绿水青山间代代相传。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