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桥梁营造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优秀的桥梁工艺。编梁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就是其中的一种,现主要流传在浙江、福建等地。
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来完成。木匠的建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师傅对学徒的口传心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而代代相传。这些家族在木拱桥的修造、维护和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从而加深了感情,凸显了文化特征。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主要包括选桥址、建桥台、测水平、搭拱架、上剪刀苗、立马腿、架桥屋等重要步骤,其核心技术是搭建拱架。
木拱桥建造设备有:水架柱、天门车(手绞车),都为木制。伴随着木拱桥从动工兴建到完工的整个过程,产生出一系列文化民俗活动,有择日起工、置办喜梁、祭河动工、上梁喝彩、取币赏众、踏桥开走、上喜梁福礼、完桥福礼、安置神龛等。
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技术含量很高的品类,也是世界桥梁史上仅有的品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浙江、福建省两地。福建、浙江地处中国东南丘陵地带,境内山高林密、谷深涧险、溪流纵横,为木拱桥的建造提供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原料,使造桥技艺得到了长远的流传与发展。在中国现存木拱桥不足100座,在浙江省泰顺县境内有15座国家文保单位的木拱桥,福建省宁德市境内有54座。木拱桥由桥台、桥身(包括拱架、桥面)、桥屋组成,有单拱、双拱和多拱之分,桥身如同彩虹,故又称“虹桥”。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可追溯到距今900年中国北宋时期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其桥无柱,居然单拱跨越宽达16.6米宽的汴河水面,宛若长虹。并承受了桥面上巨大的载重。到了明清时期,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中国南方的福建、浙江等地广泛流行,且工艺上有了一定的发展。明代陈世懋在《闽中疏》中感叹“闽中桥梁甲天下”,清代,浙江、福建境内木拱桥分布更为广泛,达200多座,以此为生的工匠有500多人,工艺世家有30多支。周工亮也在《闽小记》中描写:“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体现了木拱桥在建筑艺术上的精美。
木拱桥既变溪涧为通途,又可供人们乘凉歇息、躲避风雨、观光游览的胜地。桥屋置神龛可供人们祭祀神祇,表达了建桥者和民众祈盼风调雨顺、国泰、大吉大利的朴素愿望,因此木拱桥成为当地民众信仰精神的寄托,也是造桥技艺得以延续的源泉。
桥为桥匠所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多在家族内部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目前已确认的传承世家有浙江省泰顺县董氏造世家、福建省寿宁县徐、郑氏造桥世家、屏南县黄氏造桥世家、周宁县张氏造桥世家。
但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经济与技术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冲击,致使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逐渐失传。首先表现在木结构的木拱桥不能通行载重车辆,已根本无法适应现状交通需求。其次建造木拱桥的大型木料缺乏,使造桥变得更难,耍建造钢筋水泥桥快捷、实惠,胜过木拱桥。怀有造桥技艺的木匠为了生存也随其改行到城镇人事其他行业,淡忘了造桥技艺。木拱桥老工匠招收的徒弟所挣工钱难以维持生计,因此愿意学习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者奇缺。这就使得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生存和传承受到严重威胁。
近年来,中国政府重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拨付大量资金修木拱桥。为浙闽山区人民的交通提供便利,还为旅游点增添新景色,使木拱桥传统营技艺得到延续。
2008年6月7日,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