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11点,距离开饭时间还有半小时,东营市河口区六合街道范家村76岁老人王寿仁就来到了村里的幸福食堂。“今天听的是我最喜欢的评书隋唐演义。年龄大了,眼花了,看书比较费劲。自从食堂里能听空中广播,我一般都会早点过来,解闷的同时还能和老友互相交流下广播的内容,日子过得甜咧!”王寿仁高兴地告诉记者。
河口区以农家书屋为载体,结合全区农村老龄化严重、老人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实际,依托村应急广播系统,通过“诵经典、讲评书、播时事”等形式,让农家书屋的图书更方便快捷地传播给村民百姓。“从传统的‘被动借阅’转为‘主动倾听’,变读为听,通过探索新时代乡村阅读新模式,率先为东营市农家书屋提质增效提供创新样本,为乡村振兴增注入文化新活力。”河口区图书馆馆长王清表示。
近年来,河口区注重发挥农家书屋作用,设立“农家书屋+”运行模式,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不断满足基层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切实让农家书屋成为群众的精神文化乐园,为乡村振兴启动“新引擎”、增添“新动力”。
“2017年,我们全区行政村在村文化室都已建起了农家书屋,配备了图书、报刊、音像制品,解决了农民群众‘借书难、看书难’问题。但由于书屋功能单一,书籍不合口味,以及多数农民还没有阅读习惯等问题,农家书屋的实际利用率并不高。”河口区图书馆王清坦言道,针对现实问题,河口区通过“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快递服务网点”、“农家书屋+妇女儿童家园”、“农家书屋+红色阵地”等共建模式,推进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和延伸服务。如今河口的农家书屋已从单一的阅读功能向综合服务平台转变,新功能的注入让农家书屋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
提高可持续运行能力是农家书屋高质量发展需要破解的难题。为此,河口区推出了“农家书屋+民宿”新型乡旅模式,投资50余万元,在孤岛槐树林温泉旅游区内建设300多平方米的民宿,分为院落、客房、阅览室、敞开式阳光厨房四部分,色调古朴、环境静谧,游客来此看书、赏花、听雨、饮茶。其中,书屋面积约80平米,书籍涵盖历史、社科、文学、经济、种养殖等图书3000余册,配备专职管理员,全天候免费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村民,成为人们心灵栖息之地。此外,还在新户镇果园村精品民宿平台,按照不低于2000元的标准,为民宿配备60余种、1000余册图书,打造图书休闲角,为到果园村采摘、旅游休闲的市民提供一处精神栖息地。(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广寅 通讯员 巴晓霞 王清 报道)
[责任编辑:焦建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