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魅力书屋> 详情
把农家书屋装进“流动书包”
2022年07月27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云南省新闻出版局

       通过“流动书包”,把书本直接送到村头路口、田间地头、车间班组,让群众读书学文化实现触手可及,这便是农家书屋管理的“青龙模式”。


       说起“流动书包”这一想法,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云南省安宁市青龙街道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文化专干李桂萍。

 shuwu1.jpg

       2010年,在党的文化惠民政策扶持下,青龙街道文化站内建成了图书室,辖区5个村委会建成了农家书屋,2011年,全街道藏书量达到2.5万册。


       李桂萍作为青龙街道的一名文化专干,见证了家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从无到有建设的全过程,她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青龙街道的农家书屋每日定时开放,但不久李桂萍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群众忙于生产以及尚未养成到农家书屋看书的习惯,农家书屋出现“无人登门”和“好书无人问津”的窘况。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度让李桂萍百思不解。通过乡间调查,农民群众反映对图书和农业科技知识是有需求的。于是,一个“送书下村”的办法在李桂萍头脑中产生了。


       农民群众没时间、没习惯,我们就主动通过“流动书包”送上门,农家书屋管理的“青龙模式”从此诞生。


       2011年11月,青龙街道正式启动“流动书包”送书志愿活动,组织街道文化站、各村(社区)农家书屋工作人员,通过“流动书包”,把书本直接送到村头路口、田间地头、车间班组。

shuwu.jpg

       截至2022年7月20日,“流动书包”共计开展送书服务15400次,送书对象实现辖区村(居)民及流动人口全覆盖,送出政策类、科技类、文学类、少儿类等书籍累计达15万余册,阅读人数达11.3万人次。


       “流动书包”有效打通了基层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不仅解决了群众读书不便的问题,也使图书资源利用最大化,探索出独具青龙特色的文化服务“青龙做法”。


       2012年10月29日,安宁市经过总结,把青龙街道“流动书包”“五级四传递”活动实践经验在全市推广,在安宁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新征程上刻下了“青龙印记”。


       2022年3月3日,安宁市“流动书包再出发活动”在青龙启动,这项工作已经成了当地农家书屋管理的传家宝。

如今,李桂萍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纪。见到她时,她总说“马上要退休啦,要珍惜机会,抓紧时间干工作,不然以后没机会再做了”。


       这就是一名基层农家书屋管理者的朴素语言,一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普通共产党员,一个心系基层文化事业,将满腔的热血投入工作的劳动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