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找准切入点就是抓住了发展引擎。在枣庄市薛城区巨山街道,一间间农家书屋插上科技的翅膀,变身有声图书馆,借由智能的力量推动文化普及,打开村民爱读书、勤读书的鲜活局面,“有声有色”地为乡村铸魂。
有声图书馆落户小山村
清晨,太阳缓缓爬上日月山,将山脚下的黑峪村照亮,村民三三两两地走在开阔整洁的水泥路上,向村里的文化广场渐渐聚拢。
广场的四周伫立着扇面或中国结造型的宣传牌,牌上面除了倡树文明新风的标语,还有一个二维码。64岁的褚衍壮拿出手机点开微信,对着标注“人文历史”的二维码扫一扫,手机页面接着跳转到喜马拉雅有声图书的界面,在播放列表里,他点开《明朝那些事儿》,风趣诙谐的语言、轻松活泼的背景音乐,褚衍壮眯着眼睛坐在板凳上,迅速沉浸其中,并吸引了身边的村民一起听。
“各朝各代的人文历史,想听什么书就点什么,真是太方便了,我经常来‘扫一扫’。”对中国历史情有独钟的褚衍壮满意地说。黑峪村共有50块带着二维码的宣传牌,在位于村委办公楼一楼的农家书屋内,墙壁上更是挂满了各种有声书籍二维码。黑峪村党支部书记褚庆玖介绍,二维码的背后涵盖了党史读物、文学名著、亲子育儿、科幻小说、养生保健等图书类别,成为一间有声图书馆。
黑峪村是全市首家引入新媒体有声图书馆的村居。2019年1月,褚庆玖参观枣庄市互联网小镇,在一面二维码墙前,工作人员现场展示了扫码听书的功能,让褚庆玖顿生兴趣。“我也尝试了一下,这种方式先进又方便,如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读书成了随时随地的简单事。”回村后,褚庆玖便与村“两委”成员商议,依托喜马拉雅软件运营商,投资2万余元升级农家书屋,打造会发声的图书馆。
破解书屋“建管用”难题
“自去年6月,有声图书馆启用以来,扫码量达到11万余人次。”巨山街道东托社区党委书记刘旭东联系运营商现场调度了数据后台,而火爆的背后正是对原有阅读场所的升级。
刘旭东告诉记者,东托社区是典型的村改居社区,前身是东托三村。2012年,村里建起农家书屋,自购了2000余册图书,包括政策读物、畜牧养殖书籍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问题显现。
“首先,农家书屋要配备图书管理员,一般都是村‘两委’成员兼职,精力有限,容易造成管理漏洞,借出去的书归还率低。”刘旭东说,“其次,现代知识资讯更新得快,但书屋的书相对固定,村民们看过之后就不大感兴趣了。”还有一点关乎村民的阅读习惯,刘旭东认为,村里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字都认不全,怎么去读书?”
有声图书馆的出现破解了农家书屋“建管用”难题。东托社区投资了近10万元,除了室内有声图书馆,还在社区广场建成了一条阅读长廊,随处可见的二维码方便村民随时随地阅读。
“看似一个二维码,背后却是同门类的很多图书,而且会不断更新,有上万册图书。”刘旭东说,解决了传统书籍不易携带、数量有限、更新维护成本过高的难题。
推动党建资源下沉
解读重大会议内容、优秀党员读物、抗战记忆……在现有的村居有声图书馆里,党建版块是标配,将党的创新理论以声音的形式展现,让理论学习更加便捷,受到广大党员群众的欢迎。
刘旭东介绍,每个单元一个主题,党员群众可根据学习计划和自身兴趣选择有声图书,随时随地用手机微信扫码,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东托社区74岁的老党员周运淮告诉记者,他平时关注国家大事,喜欢看报读书,但上了年纪视力不好,平时来到有声图书馆由工作人员帮他扫码听党建内容。
“通过聆听的方式非常便捷,而且能够带动更多的党建资源下沉,让党的理论思想深入人心。”刘旭东说,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内容不是照读原文,而是同时收纳专家解读的资源,帮助听众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