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农家书屋,能方便快速找到想要的农用技术书籍和视频,省时又省力。” 近日,记者来到广西扶绥县渠黎镇采访,恰逢蔗农谢瑞伦在甘蔗地里进行采摘西瓜后的田间管理。他掏出智能手机,在“智广阅读”App打开一则关于在甘蔗地套种西瓜技术的视频,“结合线上线下学习,我在甘蔗地里种西瓜,今年增收1万多元呢!”
“群众要什么,数字农家书屋就做什么。”随着数字化阅读方式向农村扩展,乡村数字生活仅仅打通“最后一公里”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必须做到“零距离”。为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依托“智慧广电”不断探索数字农家书屋建设,提升服务效能,打造“不打烊”的乡村文化服务平台。
数字农家书屋在广西被命名为“广西数字网络图书馆”。此平台帮助农民实现“移动阅读”“低碳阅读”,对于乡村振兴来说,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创新模式。
数字赋能书屋 服务乡村振兴
在柳州市鹿寨县鹿寨镇大村村,“智慧广电”引领村民通过一台电视,免费进入广西数字农家书屋,选择超过100万种精品音视频、电子书、期刊进行阅读,还可以进入“慧农书架”和“八桂出版”等板块,精选适合广西农村百姓阅读的精品佳作。
大村村62岁的老党员潘金峨告诉记者:“现在,我几乎每天都上广西数字农家书屋,里面有很多适合我们农村老百姓看的电子书和视频,随时点,免费看,很方便!”
广西数字农家书屋是“壮美广西·智慧广电”工程的一项重要文化惠民服务,依托智慧广电云平台,将内容直接推送到全区所有城市和农村有线数字电视双向用户家中。用户可通过电视免费登录,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登录“智广阅读”App在线免费阅览,实现了“大屏”和“小屏”互通,城乡共享优质文化资源。
项目于2018年底开始建设,2020年1月10日正式上线,覆盖有效用户达500多万户、15143个农家书屋、146个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使实体农家书屋全面实现数字化升级,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第一批广西建设标杆引领重点示范项目。
凸显广西特色 原创数量领先
进入金秋,在广西沃柑主产区之一的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沃柑果园连绵成片,漫山遍野的沃柑树郁郁葱葱,预示着又是一年好收成。但令不少果农伤脑筋的是,沃柑枝条会生长出又长又硬的尖刺,每逢刮风下雨,沃柑刺就会扎伤叶片,刺进果实,令果实伤痕累累,降低了商品价值。
“我现在不再为沃柑的刺头伤脑筋了。”邕宁区新江镇平垌村果农黄永大喜孜孜地说。“看了广西数字农家书屋的视频,我恍然大悟,并向本地专家请教,学会肥料营养配比,掌握了巧妙消灭刺头的办法,节省了许多人工和费用。”而在这之前,他不得不花高价雇佣大量人工,一遍遍为沃柑剪刺,费时费力又费钱。
甘蔗套种西瓜、火龙果联排补光技术、竹笋高效培育、八角低产林改造、林下养鸡技术、设施草莓栽培……在广西数字农家书屋,可以看到许多贴合广西本地农民需求的农业技术视频。
据了解,广西数字农家书屋除了主平台建设,还创新打造具有广西特色内容的本地化分平台,采集、制作广西特色原创内容。它以“惠农富农”“乡村振兴”为主题,开设“政策帮手”“乡村振兴”“智慧生活”“文化娱乐”等板块,整合广西各单位的视听资源近500部。与相关单位深度合作,成立农林专家顾问团,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原创内容建设,制作本地农民需求的农业技术视频。
“我们本着真实、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农业技术视频摄制,同时尽可能本土化、接地气,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助推农民朋友提升科学素质。”广西数字农家书屋农林专家顾问团成员、广西兽医研究所研究员谢芝勋说。
目前广西数字农家书屋制作了3000余条(集)广西本地特色视听读作品,原创内容数量在全国数字农家书屋中名列前茅,真正为广大农民送政策、送经验、送技术、送信息、送点子。
[责任编辑:徐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