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宝丰镇龙井村,因为村头一口千年古井而得名,古井上方生长着一棵千年枫杨古树,古井底下其实是个泉眼,泉水汩汩涌出,在井边汇成深潭,古人美其名曰“孔阳神潭”,被誉为竹山古八景之一。
比自然风景更动人的是书香氤氲。近几年来,因为有了农家书屋,村里大人小孩读书看报学知识蔚然成风,练书法、唱红歌、用科技、懂法律、学烹饪,各取所需,村民人文素养得以较快提高。
前不久,在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上,龙井村农家书屋获评全国“最美农家书屋”。
2021年夏季,湖北省委宣传部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进驻龙井村,会同县、镇先后筹资扩建农家书屋、红色书屋和数字农家书屋,配置了15万余册电子图书、3.48万集有声图书,涵盖政经、文化、科技、综合、少儿、生活等多个门类,农家书屋从之前的一间14平方米房间扩展到两处,一处位于村委会办公楼二楼,现有40多平方米;另一处今年新建成,室内面积达200多平方米。湖北省委宣传部和竹山县新华书店分别捐赠了价值30万元和5万元的图书,把优质的阅读资源送进村里和群众家门口。
“起笔、落笔、运笔很重要,有了这个大字本字帖,我临摹起来更方便,书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今年60岁的村民孙维国是书法爱好者,他从村农家书屋借回一本王羲之《兰亭序》字帖,临摹学习半年多后精心书写的一幅《兰亭集序》得到县书法协会老师好评,有不少书法爱好者意欲购买。
去年9月2日,在龙井村“新时代十星级文明户”暨“最美”系列评选颁奖晚会上,孙维国带着这幅《兰亭集序》惊艳亮相,他深情地说:“县里有好多人要这幅作品,我都没有给,我跟他们说,现在龙井山美水美,我要把最美的作品也留在龙井村里。”
如今,孙维国在家里一楼布置了专门的书法工作室,免费教村里爱好书法艺术的孩子学习毛笔书法,被大伙儿亲切地誉为“我们村的农民书法家”。
几年前,龙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可的丈夫开始学着养鸡,从养殖几十只、上百只发展到养殖千只以上,发现小打小闹还可以,一旦上了规模,知识不够用,他经常跑到临近的养鸡大户去请教。有一天,丈夫又遇到鸡生病,按老办法治疗收效不佳,情急之下李可想起书屋有不少养鸡方面的图书,带着丈夫来到书屋查阅,很快找到了治疗方法,对症治疗后收效良好。受到启发后,李可丈夫开始系统地借阅学习养鸡养猪方面的书籍,如今他家已是远近有名的养鸡大户。
“都叫龙井村,就是一家人!”一个是浙江杭州西湖之畔的龙井村,一个是湖北秦巴山里的龙井村,因为一个同样的村名,因为同样的茶叶产业,更因为一本书催生一个创意,让两个村走到一起。2021年7月,针对村里有2168亩成块连片茶园,但茶叶产业化不够、产值低、品牌弱这一实际,湖北省委宣传部驻龙井村第一书记王向利曾久思良策无果。
一天,王向利在翻阅农家书屋一本关于茶叶方面的书籍时,看到一段关于杭州西湖龙井茶的介绍,他突发奇想,想到要向先进的地方学习发展茶叶产业的经验,而且要学就学赫赫有名的杭州西湖龙井村。王向利召集村干部一起商量,大家都一致同意。经过多方联系,王向利一行专程到杭州西湖龙井村,考察学习茶叶产业发展经验,并邀请西湖龙井村干部到竹山传经送宝。
2022年9月27日,杭州西湖龙井村党总支书记徐胜强一行如约来到竹山县宝丰镇龙井村,参加“双龙汇聚·共富茶香”活动,看茶园、走访茶叶种植大户、加工车间,在茶叶种植、生产、营销、品牌打造运营等方面,都提出意见和建议。
“龙井人要帮龙井人。”是双方交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话。目前,全村已成立4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建成1座标准化茶叶加工厂、5个制茶车间,培植52户茶叶种植大户,茶叶产业效益三年翻一番。特别是今年,该村首次加工生产红茶获得成功,茶叶鲜叶利用率大大提高,为茶农和村民增收找到了新门路。
在日常管理和使用中,龙井村农家书屋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文化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等功能室联合,举办“小红星悦读会”研学、亲子读书、读书分享会、征文比赛、“龙井厨娘”培训等主题活动,会同妇联、民政、公安等部门,开展“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国防教育、垃圾分类、移风易俗、防电信诈骗、交通安全常识等讲座,农家书屋成为村党支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第二窗口”,村民开阔眼界视野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指路明灯”,少年儿童汲取思想养分、涵养爱党爱国情怀的“第二课堂”。
2020年以来,龙井村先后荣获“全国第六届文明村镇”“湖北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湖北省第三批法治文化建设示范村”“十堰市最美生态村”“湖北省乡村旅游驿站示范单位”等众多荣誉称号。村里的农家书屋也成为了农民致富的“黄金屋”、孩子成长的“指明灯”、乡风文明的“催化器”、乡村振兴的“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