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走进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各村镇发现,曾经以“借阅图书”为单一功能的农家书屋,如今已变身成为集文明实践、儿童托管、技能培训、村民议事于一体的“乡村文化综合体”。目前,通过空间升级、服务创新、文化挖掘等措施,精心打造“精神粮仓”,正以蓬勃活力点亮乡村生活,既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态,又为建设书香社会、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空间蝶变:从“小书屋”变为“大天地”,功能叠加聚人气
“以前,到书屋就是借本图书,现在不仅能陪娃阅读绘本,还能学种黄桃技术,忙完农活儿来这里喝杯茶、聊聊天,真是个休闲的好地方!”在溆浦县双井镇长潭村农家书屋,村民李显冬的话道出了当地书屋新变化。
为了让农家书屋“用起来、活起来”,溆浦县率先从空间功能升级入手,推动书屋从“单一借阅点”向“文化综合服务站”转型升级。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制定“爱心超市”阅读奖励机制——村民累计阅读时长可兑换积分,凭积分可在“爱心超市”换取生活用品,此举让“多读书、读好书”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也让书屋成为培育新型农民的“致富加油站”。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管”的问题,有条件的书屋专门开辟了儿童阅读区,配备了绘本、益智玩具,联合学校教师、志愿者开展课后托管、课业辅导、趣味阅读等活动,部分书屋还设置了“小小图书管理员”体验日,让孩子在参与管理的活动中培养责任感。
此外,结合溆浦县种植、养殖、电商等特色产业,不少书屋在屋内或相邻区域设立“技能角”,邀请本地“土专家”、致富能手、电商达人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从书本知识到田间地头,让村民“学得会、用得上”;部分书屋还添置了舒适桌椅,并免费提供茶水,化身“村民多功能会客厅”,打造成为村民休闲放松、商议村务、交流信息的公共空间,人气日益旺盛。
服务升级:从“坐等上门”到“精准点单”,贴心服务暖人心
“我想要本《柑橘病虫害防治》,和村干部说了没几天,书屋就配置到位了!”溆浦县大江口镇龙湖村村民张圣军种了12亩柑橘,此前一直愁于找不到实用技术图书,如今通过书屋的“点单服务”,难题轻松解决。
把“被动等待”变为“主动服务”,是溆浦县农家书屋提升效能的关键。该县推行“你选书,我买单”服务机制,通过村级便民服务微信群、村干部入户走访等方式,广泛收集村民对种植养殖技术、健康养生、法律知识、儿童读物等方面的需求,再根据需求动态调整图书采购目录,部分书屋还设立了“心愿书架”,优先展示村民“点单”的热门书籍,确保图书“对味”又实用。
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以及农忙时节无暇到书屋的村民,溆浦县组建由村干部、志愿者组成的“流动书包”服务队,按需送书上门,并提供预约借还服务,打通群众阅读的“最后一米”。同时,推广“一屋多点”模式,在村民集中的小卖部、文化广场等区域延伸图书角,让村民“随手能拿书、就近能阅读”,还制作了通俗易懂的短视频教程,通过微信群、广播指导村民使用“数字书屋”,随时随地免费阅读电子书,观看讲书视频,线上线下联动,让阅读更便捷。
文化挖掘:从“守底蕴”到“赋新能”,历史文脉焕生机
在溆浦县龙潭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实书院格外热闹,党员干部在这里开展党性教育,村民围坐一起,听老人讲述抗战故事,孩子们在院子里诵读红色经典。这座承载厚重历史的书院,曾见证向警予宣传平等、自由新思想和萧克将军生活居住的场景,也是省立十一中抗战时期的办学地。如今,它不再是“静态文物”,龙潭镇将书院与农家书屋有机结合起来,将其打造成为该镇重要的党性培育阵地和文化活动场所,红色基因与抗战记忆在一次次活动中代代相传。
而在知名作家王跃文的故乡——漫水村,其农家书屋因“精准服务群众需求”获评“全国示范农家书屋”。书屋不仅配备了文学类书籍,更针对村民需求重点摆放种植养殖技术、法律维权、电商运营等实用书籍,还定期开展“作家与故乡”主题阅读、农业技术交流等活动,让书屋既当“文化充电站”,又做“技术顾问”。“以前,种植玉米靠经验,现在看书学种植,亩产提高了200多斤!”村民王跃坤表示,这些农技书籍让她实实在在尝到了“知识致富”的甜头。
从“有书读”到“读好书”,从“要我来”到“我要来”,溆浦县农家书屋的生动实践,正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乡村扎根的缩影。如今,这些散布在乡野间的“精神粮仓”,以书香涵养民风,以文化赋能振兴,让乡村不仅有“烟火气”,更有“书卷香”。(作者单位:中共溆浦县委宣传部)
【编辑:周志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