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魅力书屋> 详情
高墩营农家书屋:充满温暖与希望的“小家”
2021年08月14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高思佳 刘瑶 苏凯洋

  在一望无垠的高原夏菜包裹下,一条平坦宽阔的沥青路笔直通向村里的文化广场,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高墩营的农家书屋就坐落于此。在这个4000平方米的广场上,角落里的书屋显得不太起眼,低矮的平房,陈旧的门窗,这个小小书屋承载了太多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关于读书,也关于温暖,关于希望,关于这个小村庄内的浓浓乡情。

  

书屋1.png


  温暖·无关孤独的休憩地

  

  对于村里人而言,能够有书可读,有人可诉,曾经一度只能是奢望,农家书屋的出现让这一切变成了现实。现在,大家不用出村,也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借到图书,很多村民都成了书屋的常客。赵新宇就是其中的一员。

  

  2015年,53岁的赵新宇在去卫生院取药的路上偶然发现了农家书屋,如获至宝的他立刻进去一探究竟,没成想这一去就是六年,“这里排解了我的孤独”,赵新宇说。农家书屋这簇星星之火一经出现,就迅速点亮了他的平原,温暖了他的整个生活。

  

  赵新宇已经对书屋的一切了如指掌,只要是看过的书,他几乎都可以指出准确位置。赵新宇最爱的就是这本《文化苦旅》,把书拿到面前时,他激动地站了起来,用手指一个一个字标着,分享他最爱的段落:“山民们傻想着小舱内酒足饭饱、展卷卧读的神仙日子”。

  

  以前,赵新宇只能徒步去到集市的旧书摊上淘书,再和村里其他有书的乡亲交换阅读。赶上毕业时节,在学校食堂打工的妻子,也会给他带几本学生扔掉的书回来。那个时候,村子上的其他人获取图书的途径也大都如此。

  

  如今,村子里爱读书的农民闲暇时就会来书屋读书,有书可读,又可觅知音。“每次来到书屋,都是一种舒服的享受。”说到农家书屋,赵新宇难掩感激和幸福。

  

  希望·娃娃们的新驻地

  

  今天,高墩营的书屋拥有1.5万册各类图书,涵盖农教、文学、少儿、生活等多种方面,类型丰富,应有尽有。除此之外,甘肃省图书馆还会提供6000册流动图书,每年就会更新一次。所以每天一放学,孩子们就蜂拥跑到了隔壁的农家书屋。

  

  高墩营小学正式放暑假的那天,是农家书屋最热闹的日子。小学生们欢呼雀跃,前追后赶地挤进书屋,把书包扔到椅子上,一溜烟就冲向了两侧的书架。小朋友们从书屋这头跑到那头,弯腰,站起,又踮起脚尖,用手指划过一本本书,最后直接蹲在地上认真看起书来,求知若渴的样子好像嗷嗷待哺的小羊羔,脸上写满了纯真。四年级的小钱蕊兴奋地说:“我最喜欢来书屋看书啦!”

  

  除了传统的纸质书,书屋还开设了电子书下载阅读和听书服务,也很受孩子们欢迎。书屋里放着一台电子借阅机,直接触摸屏幕就可以在线阅读,还可以拿手机扫描二维码免费下载APP,有时候书屋里找不见的书,在借阅机上就可以看到。屋子里的电视机里保存了有声书,有不识字的小孩,会坐在电视机前听书。

  

  其实,娃娃们早已经成为了高墩营农家书屋的最大“顾客”群体。景正红是这间书屋的图书管理员,“景奶奶,我要借这本《阅读识字》!”娃娃们还在叽叽喳喳地冲进书屋,借阅册被这些歪歪扭扭的青涩字体填得满满当当,农家书屋正在成为孩子们的新驻地。

  

书屋3.png


  乡情·像“小家”的图书馆

  

  提到图书馆,我们往往会想到宽敞的大厅,明亮的灯光,浩瀚的书海,门口竖立着的“禁止大声喧哗”提示牌,大家都戴着耳机端坐在桌椅前,整个馆内安静得只能听到书页翻动的沙沙声。

  

  相比起来,高墩营的农家书屋似乎就没有那么“高大上”了。这里的布局狭小,陈设简单,一台电视,四套桌椅,几排书架,几乎就组成了这一间小屋的全部。这里的门窗朴素陈旧,从外面看起来,和其他村民的家里别无二异。这里没有严格的管理要求,图书可以随意摆放,孩子们也会窃窃私语。

  

  然而,也恰恰因为此,才让这里充满了温度。这里经常会出现这样温馨的画面,三世同“堂”,中年人挽起裤腿,坐在一起读书,谈天说地,老人们坐在电视机前喝茶看报、听有声书,看着稚嫩的孩童穿梭在书架之间。农家书屋不仅是村里的小图书馆,更像是高墩营的一个小家。没有严肃,没有陌生,来看书的人大多相互熟悉,这里弥漫着淡淡的书香,也充满着浓浓的乡情。

  

  2007年至今,高墩营书屋成为了全省第一家“甘肃省图书馆流动图书站”,平均每年借阅人次逾300人。农家书屋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借阅书籍,传播知识,更承载着农业、农村、农民的温暖和希望。

  

  [责任编辑:徐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