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丽乡村> 详情
甘肃民勤:多维度发力 精绘乡村振兴丰饶长卷
2025年03月05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马爱彬

  地处河西走廊北端、石羊河尾闾的甘肃民勤县,如楔形绿洲嵌于沙海,东临内蒙古阿拉善,西控巴丹吉林与腾格里沙漠交汇要冲,形成“沙海锁钥”的地理格局。

  

  这片曾因生态恶化引发国际关注的县域,以“绿进沙退”的奇迹完成生态蜕变。横贯北纬38°的黄金农业带,在年均3100小时日照与18℃昼夜温差的淬炼下,铸就“沙海金腰带”的传奇——沙质土壤通透洁净,大漠戈壁天然隔离,地表径流滋养润泽,孕育出羊肉、蜜瓜、茴香、人参果,四大地理标志瑰宝。从“沙逼人退”到“沙里生金”,民勤以生态修复重构农业基因,让每一粒沙都成为孕育风味的摇篮。

  民勤县优势农业生产基地.jpg

  民勤县优势农业生产基地

  

  近年来,民勤县立足地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以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示范区为目标,深耕农业发展潜力,重塑产业发展格局,通过特色引领、产业融合、科技赋能等多维度发力,加快实施规模种养增量、精深加工增值、良种良技增产、提质树牌增效的“四增行动”,推动农业产业向现代化、高效化、多元化方向迈进,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民勤大地徐徐展开。

  

  “农业新业态” 破解资源型缺水之困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民勤县精准把握本土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通过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拓展价值链,积极培育乡村振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活力。

  

  阳春三月,民勤县三雷镇三管日光温室产业基地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番茄、沙葱、人参果等特色作物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希望。种植户王兵元轻点手机,棚内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随即精准启动,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自动进行灌溉施肥。与此同时,温湿度自动调控装置同步运行,为作物营造最佳生长环境,展现出现代农业的科技魅力。

  民勤温室人参果种植基地.jpg

  民勤温室人参果种植基地

  

  “同样是一亩地,种玉米一年收入不过几千元,可要是盖上科技大棚种人参果,一年就能产生5万元的效益。”王兵元介绍道,从激光灯、透光“棉被”、水肥一体化系统,再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一系列科技装备的加持下,“智慧农业”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实现了增产增收。

  

  在民勤县红旗谷现代农业产业园,温室大棚内春意盎然,桃花、李花、樱桃花竞相绽放,花团锦簇间尽显勃勃生机。明媚的阳光透过棚膜轻抚花瓣,为这片花海增添了几分梦幻色彩。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或漫步花间感受春的气息,或举起相机记录美好瞬间。欢声笑语在花海中荡漾,勾勒出一幅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深度融合的生动画面。

  民勤县温室桃花盛放 吸引众多游客观赏、拍照打卡.jpg

  民勤县温室桃花盛放 吸引众多游客观赏、拍照打卡

  

  “我们着眼农旅融合发展,围绕农村乡土特色、田园风光做文章,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等新经济,持续打造集旅游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推进优势产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促使田园向景点蝶变、农村向乐园跃升,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赋能、协同共进的良性循环。”民勤县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英多介绍说。

  

  近年来,民勤县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聚焦特色农业和关键环节,深挖农村多元资源要素潜力,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打破传统产业边界与业态模式,提升全环节、增值全链条、融合全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实现生态改善、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民勤县温室人参果种植基地 一株株人参果生长茂盛.jpg

  民勤县温室人参果种植基地 一株株人参果生长茂盛

  

  民勤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芳介绍,民勤属于资源型严重缺水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曾一度制约着当地农业发展。为破解缺水困局,民勤县集聚科创要素,厚植生态本底,深耕文旅资源,通过将物联网智控技术、乡村体验式旅游、生态系统性保护等要素植入农业产业发展,探索创新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多样农业模式,多维度驱动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农业高效与生态节水协同互促,推动“三农”收获“三增”硕果。

  

  “从目前运行状况来看,民勤县三管日光温室产业基地、红旗谷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农业新业态表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正持续释放现代农业发展潜能,全方位辐射带动周边农业转型升级。”陈芳介绍说。

  

  优势农业“破圈” 老口味领跑新赛道

  

  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民勤县跨界配置农业与商贸、文旅、物流等现代产业要素,推动优势农业“破圈”发展,让老口味成为市场“流量密码”,实现了从单一生产向多元价值创造的转型升级。

  

  近日,民勤县东坝镇连丰村日光温室基地内一片繁忙景象。备受市场追捧的“老味道”西红柿——普罗旺斯迎来了丰收旺季。日光温室里,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果香弥漫,吸引了兰州、金昌、张掖等地的大批采购人员纷至沓来。他们争分夺秒,将一箱箱精心分拣、品质上乘的西红柿快速搬运并装载至大型卡车,一车的采购量约一万斤。

  民勤县温室种植户采摘“老味道”西红柿.jpg

  民勤县温室种植户采摘“老味道”西红柿

  

  “让‘老味道’重返餐桌,需要从育种到种植再到销售等诸多环节投入更多的成本进行流程再造。”东坝镇连丰村党支部书记张虎青介绍说,为了给消费者原汁原味地呈现普罗旺斯的独特风味,他们严格遵循科学的标准化种植流程,从精选优质种子,到依据土壤状况精准调配水肥,再到运用生物防控技术、施行科学栽培手段,标准化操作贯穿产前筹备、产中培育、产后处理的每一个环节。

  

  同样在这几天,民勤县收成镇泗湖村,“90后”瓜农唐星正全身心投入到“收成1号”蜜瓜种子亲本的精选工作中。民勤县享有“中国蜜瓜之乡”的美誉,其中收成镇更是民勤蜜瓜的核心产区。“收成1号”蜜瓜,作为这片土地孕育出的独特品种,承载着当地人深深的眷恋,每一口都饱含着浓浓的乡愁滋味。

  

  “我们借助科学手段,从多个维度着手,对传统优势蜜瓜品种进行全方位优化升级。通过严谨的防杂保纯与提纯复壮工作,筛选出基因最为优良的种苗,继而开展扩繁推广、规模化培育,并实现产销联动。如此一来,那些曾在市场上颇具影响力的蜜瓜品种,得以重新展现优良特性,果实更大、口感更甜、品质更优,也让这些带着乡愁的特色农产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唐星介绍说。

  民勤温室大棚春意浓 果树花开满枝头.jpg

  民勤温室大棚春意浓 果树花开满枝头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民勤县深耕高寒干旱特色农业发展潜力,以戈壁生态农业产业为依托,从顶层设计、实际运作、市场对接等多层面发力,精准聚焦市场需求导向,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集群,有力推动了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历经多年精心布局与培育,以蜜瓜、茴香、果蔬、葵花和肉羊为主的‘4+1’主导产业优势突出,在区域农业发展中崭露头角,成为推动民勤经济增长与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陈芳介绍说,为了让优势更优,让特色更特,民勤县瞄准消费升级新需求,培优做强精品农特产品,通过“产品抓产业”“产业抓链条”“链条抓体系”促使优势农业全链出海“加速破圈”,有效应对消费多元化、多层次需求,更以地道的风味留住舌尖的乡愁。

  

  此外,民勤县聚焦产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围绕服务大湾区,找准短板,精准发力,引导存量冷链设施资源集中,优化冷链基础设施布局和冷链体系建设,强化产地预冷、延伸冷链末梢,发展“平台企业+农业基地”“生鲜电商+产地直发”等新业态新模式,畅通高品质农产品上行新通道,助力地道民勤味领跑“新赛道。”

  

  “智慧引擎驱动” 现代农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农业要发展,必须融合科技创新。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民勤县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引领,推动特色农业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科技研发平台效能、加快集聚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优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为全县乃至周边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助力赋能。

  民勤种植户采摘经“水肥一体化系统”栽培的茄子.jpg

  民勤种植户采摘经“水肥一体化系统”栽培的茄子

  

  春寒料峭,腾格里沙漠腹地乍暖还寒、微风似剪。但民勤大漠田园寒旱农业公司的日光温室基地却暖意融融、生机盎然,与外界形成鲜明对比。走进大棚,温润果香扑面而来,如临春日。一排排水果西红柿植株整齐排列,扎根在经过改良的沙质土壤中,尽情“吮吸”着精准滴灌技术带来的丰富养分,茁壮成长。

  

  “沙质土壤含沙量超80%,虽具有质地疏松、透气性好、耕作阻力小等优势,但其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易流失等特性严重制约作物生长。”民勤大漠田园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员许尔会介绍道,针对这一难题,公司创新采用“有机改良+物理调节”的综合治理方案,通过增施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升保水保肥能力,同步实施黏土添加工程,精准调控填充比例,在增强土壤胶结性的同时,科学把控用量阈值,有效平衡了土壤改良与透气排水的关系,实现了沙质土壤的可持续改良。

  

  在民勤县蔡旗镇管沟村的韭黄种植基地,一片繁忙景象映入眼帘。“韭”农们弯下身子,双手轻轻揭开盖在韭黄之上、宛如黑色“面纱”的覆盖物。紧接着,熟练地拿起特制镰刀,沿着沟槽,手臂发力,猛地一“拉”,新鲜“软黄金”便探出“脑袋”,在日光下闪烁着温润光泽,茎白如玉、叶黄如金,煞是喜人。

  

  “韭菜的遮光栽培法,是培育韭黄的关键所在。在栽培过程中,需精准调控环境,营造出黑暗且温湿度适宜的条件。在此环境下,韭菜植株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转而依靠自身储存的养分生长。由于缺乏光照,植株体内无法合成叶绿素,最终呈现出茎秆莹白,叶片金黄的独特模样,成为餐桌上别具风味的佳肴。”蔡旗镇管沟村党支部书记朱庆介绍,村集体组织村民在集成推广遮光布遮光软化栽培新技术模式的同时,加强田间水肥管理,既确保了韭黄产量大幅度增加,又全面提升了韭黄产品的品质。

  

  近年来,民勤县明确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定位,探索符合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农业转型步伐,制定了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在“粮丰”工程实施过程中推广转化科研成果,催生了韭黄“遮帘子”、蜜瓜“坐凳子”等一批新技术、新模式,建立了农产品全程可追溯系统,促进了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品质的大幅提升。

  

  同时,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成立了中国工程院吴明珠院士工作站、甘肃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民勤综合试验站、民勤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研究中心及蜜瓜、蔬菜、林果、土肥、节水等农业科研所,大力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科研攻关,集中突破农业发展技术“瓶颈”,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产量与产值,进一步推动生态绿色农业朝着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的方向发展。

  

  “我们以农业科技项目为引领,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激活全链条创新动能,有效促进了科技资源向特色产业精准导入,助力现代农业发展跑出‘加速度’。”陈芳介绍,2024年,民勤县创新“技术单位+企业+基地”模式,引进93个新优特品种,开展96项新技术示范,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13个,认证面积达48.38万亩,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民勤县红旗谷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温室果树.jpg

  民勤县红旗谷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温室果树

  

  沙海披绿装,沃野谱华章。甘肃民勤这片昔日的“沙海绿洲”,正以智慧物联重构沙漠农业基因图谱,用创新思维编织绿洲产业融合纽带,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生动诠释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民勤实践”。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