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丽乡村> 详情
三岔镇:方寸庭院生“金”记
2025年04月07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邓荷露 王彩彩 佘高慧

  四月初清晨,湖北省恩施市三岔镇的薄雾还未散尽,阳天坪村下槽坝组大树农庄的杨莉已经在李子园里穿梭,精心修剪枝条;莲花池村燊和自然之家的罗双,忙着生火烧窑,为一天的窑炉烤面包做准备;茅坝村燕子栖香草小院的向安平,在打扫自家院落,迎接当天的客人。

  

  三个女人,三座小院,书写三个故事。

  

  从前,她们在各行各业熠熠生辉;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回归三岔,绽放“她力量”,把自家“巴掌大”的院子,变成了人气“聚宝盆”。

  

  当大树农庄遇到短视频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大树农庄李花如雪,风过,花瓣纷扬如蝶舞。李子园里游客三五成群,举着手机拍照或录制短视频。

  游客在大树农庄前赏花踏青.jpg

  游客在大树农庄前赏花踏青

  

  “80后”杨莉的大树农庄原本只有几间老屋,院子前,几十棵李子树每当开花,漫山如白雪,吸引路人进院拍照。

  

  “你们这儿有农家饭吃吗?”“有农家菜卖吗?”

  

  游玩路人的询问给了杨莉启发,2015年她回乡办起农家乐,以家门口90年树龄的楠木命名为“大树农庄”。

  

  “当时是有客人拍李花视频发了朋友圈,好多人问了就过来玩。”谈起大树农庄“出圈”,杨莉直言感谢短视频。

  

  手机镜头就是“新农具”。现在杨莉也自学拍摄、剪辑视频,抖音号“恩施大树农庄”有一千多名粉丝,除了农庄风光,杨莉还喜欢发自己做菜的日常。

  

  也是受短视频影响,她尝试做创意菜,例如用斑鸠叶做神仙豆腐。传统土家菜榨广椒、社饭、魔芋豆腐更是不在话下,这些美味,已经成为每桌客人的必点菜。

  

  李子树花期近半月,院里还有油菜花、楠木花,交替延续着农庄的赏花季。7月至8月的采摘季能收获2000多斤李子和很多西瓜,赏过花的客人又来摘李子,每年为杨莉创造近7万元收益。

  

  她现在只需要在家坐等“云订单”。“李子还没熟,微信里的客人就订走一大半。”农庄的生态效益通过短视频积攒人气,把“流量”变“客流”,“庭院”为杨莉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大树农庄盛开的李子花.jpg

  大树农庄盛开的李子花

  

  为了提高接待能力,杨莉在老屋旁建了新房,现在能同时坐下20桌客人。她还在村里招了3个固定用工,为他们带来人均5万元的年收入。

  

  从路边摆摊卖李子,到年入50万的蜕变,在父母身边发展的杨莉感到安心、充实。

  

  “他们拍完照了留着吃农家菜,中午能坐个五桌。”不到十一点,又陆续到了几拨客人,杨莉走进菜园割菜薹,为他们准备午饭……

  

  燊和农庄擦出自然与人文火花

  

  走进燊和自然之家,处处萦绕着面包的香气,几个孩子在草坪奔跑,家长在帐篷下喝着咖啡闲聊,十分惬意。

  

  女主人罗双并不是三岔本地人,2019年,她把户口迁到三岔镇,看中了童家湾组的这块“荒芜地”,开始了与面包的“不解之缘”。

  

  “昨天刚从农户家收了500枚蛋,还不够一周用。”面包坊月均用蛋上万枚,连接着村民的鸡舍。罗双在村微信群里一发消息,有土鸡蛋的村民纷纷回应,她以每枚1.4元的价格收过来。

  燊和自然之家的绣球花.jpg

  燊和自然之家的绣球花

  

  罗双习惯每年去广州等地学习考察,把经验带回来并进行本土化改造,使面包品种、口味都要“与时俱进”。

  

  除了卖面包,罗双还卖技术。

  

  自2021年营业至今,罗双成功为烤面包的柴窑申请了外观专利,在重庆、广州、成都等30多地遍布着她的学徒。

  

  年起,我们在本地招师傅,培训完他们就能独立去外地建窑。”据她介绍,根据窑的大小,师傅建一座能收入3500元到4000元不等。

  

  自然之家的13位员工也是本地人,有固定用工,也有按天结算的临时工,多是通过莲花池村提供的用人信息。

  

  “能烤面包、能做手工、能感受大自然,也能探索科学,什么都不做,发呆也可以。”18亩荒地上,长出自然学堂,罗双为自然之家赋予了多重功能,建造儿童足球场、美术馆、陶艺馆、木屋餐厅等场地。

  Yao野乡村柴窑面包窑.jpg

  Yao野乡村柴窑面包窑

  

  自然之家逐渐转型为文旅研学综合体,2023年,恩施市教育局为其授牌“乐童教育研学基地”。

  

  “我们跟周边农户合作,带小朋友去他们菜园里掰玉米、挖红薯、采茶。”罗双介绍道,由此村民便多了每人10元的“生态课时费”,2024年参加农事体验的学生累计达1000人次。

  

  “孩子在这里能接触大自然,了解农耕文化、自然科学。”捡一颗松果,埋一粒种子,在罗双看来,都是孩子与自然建立的一次联系。

  

  燊和自然之家隔壁在建的民宿预计今年底投入使用,罗双跟莲花池村已签订意向性合作协议。占地1500平,30间客房,运营民宿对于罗双算是新的挑战。

  

  要让山坳里的麦香飘向全国——这位“新三岔人”的愿景越发清晰……

  

  香草小院的“芳香经济”

  

  “盛花期的时候基本上天天爆满,开院首月营业额突破了4万元。”曾经把种花当消遣的家庭主妇向安平,如今统领着23户“花友会”。

  

  作为茅坝村燕子栖发展庭院经济的领头人,向安平琢磨从特色种植、手工方面入手改造自己的农房客舍。

  向安平打造的香草小院.jpg

  向安平打造的香草小院

  

  “我自己喜欢花,也爱种花。”绣球、紫藤、月季、蔷薇,小院前后的闲置土地都被她亲手种上花花草草,花朵簇拥着房屋,院子一步一景,美不胜收。

  

  向安平不仅打造了香草小院,还开了农家乐,把前来赏花的游客留下来,在园中就地取材,做上一桌原汁原味的农家菜,朋友圈的好评一传十,十传百,客人源源不断。

  

  香草小院名声渐大,游客越来越多,解决了附近村民的就业问题。向安平把她们招来,在家门口就业,共同悉心打造香草小院。

  游客在香草小院打卡.jpg

  游客在香草小院打卡

  

  “种花养草只是我的小爱好,谁能想到现在成了致富的‘金钥匙’!”作为庭院经济示范户和花友会的带头人,向安平带领姐妹们让房前屋后“边角地”生出了“致富花”,原本杂乱的后院被科学划分为生活区、采摘区,连晾衣架旁都搭起了月季花墙。

  

  “光把农家乐招牌挂出去还不够,得让城里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向安平深知“流量变现”的关键,她组织厨艺比拼,号召大家学习手机摄影,增强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要把我们的绣花枕头和酸菜坛子,都变成网红打卡点”。

  

  三座小院,三种模式,三位女主人都在“方寸之地”里种出了自己的“致富花”。庭院虽小,但梦想可以很大。

  

  据统计,截至2025年3月底,三岔镇已培育“美丽庭院”500余户,传统农事嫁接现代思维的“庭院经济”,正在方寸间散发着微光,聚合成乡村振兴的璀璨星河。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