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的伊犁,阳光总带着几分慷慨。我们一行人因工作来到新疆伊利自治州那拉提,车子刚过新源县界,那片漫向天际的绿就撞进了车窗——不是江南水乡那种怯生生的嫩,是铺天盖地的浓绿,是漫过脚踝就能没过腰际的浓绿,是让人心旷神怡的浓绿,带着天山融雪的清冽,把七月的暑气揉碎在草叶间。
景区入口的柏油路比资料里的照片宽了不少,穿蓝衬衫的宣传部同志正站在树荫下等我们。“今年游客比去年多了三成,”他指着川流不息的车流,语气里带着欣慰,“为了保障秩序,公安、文旅、交通部门联动了快一个月,光新增的指示牌就有二十多块。”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穿藏青制服的警察正站在烈日下打手势,帽檐下的皮肤晒成了深褐色,额角的汗珠滑进衣领,指挥的手势却始终利落,像草原上定好时的经幡,把川流的车辆梳理成温顺的河。
车往深处走,窗外的景致渐渐褪去了人工的痕迹。漫坡的野花开得正盛,金黄的毛茛、淡紫的勿忘我、绛红的野菊,把整面山坡织成了流动的锦缎。马群甩着尾巴啃食最嫩的草尖,偶尔有几匹抬起头,睫毛上挂着的草屑被风一吹,就飘进远处的云影里。哈萨克族的牧人骑着枣红色的马从车旁经过,蓝布头巾在风中鼓起,像一面小小的帆,载着他和身后的羊群,慢慢驶向天边的雪线。
宣传部的同志讲起景区的变化:“三年前这路还是土路,遇上雨天根本进不来。现在柏油路通到了每个观景点,连卫生间都按星级标准改造了。”正说着,外面传来冬不拉的琴声,原来是附近的牧民在为游客表演。穿彩裙的姑娘跳起《黑走马》,银饰碰撞的脆响混着笑声,惊起几只云雀,它们扑棱棱掠过头顶,翅膀上驮着的阳光,碎成了满河谷的金粉。
下午沿木栈道上山时,野花的香气越来越浓。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蹲在花丛边,小心翼翼地数着蝴蝶的翅膀,她的妈妈站在不远处,用手机记录着女儿的背影,镜头里,远山的轮廓在云层中若隐若现,像幅没干的水墨画。
那些在烈日下坚守的身影,那些悄然发生的改变,那些把热忱藏在细节里的付出,才让这片“空中草原”,既保持着原始的野性,又拥有了接纳八方来客的从容。
下山时夕阳正浓,把草原染成了温暖的琥珀色。回望那拉提,远处的雪山在暮色里若隐若现,近处的毡房升起袅袅炊烟,风里传来牧民归家的吆喝声。这趟因工作而来的旅程,终究成了一场意外的馈赠——在这片被用心守护的土地上,每片草叶都在诉说着,美从来不是孤立的风景,而是人与自然、与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共同写就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