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文旅> 详情
连城县:客家乡村非遗出圈出彩背后的“流量密码”
2025年03月24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连城县委宣传部

       地处福建省西部的龙岩市连城县是客家祖地,客家文化积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乡村。近年来,这座小县城因此声名鹊起,引起国内外媒体和游客的关注。


       以“非遗”版春节为主题的连城县文旅系列活动,凭借其独特魅力,在2025年春节期间先后5次登上央视,全网曝光量超5亿次。其代表——连城姑田游大龙,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邀请,亮相首都北京,巡游展演、喜闹元宵,一展客家非遗的风姿和魅力。


国家级非遗“闽西客家元宵节庆”的连城“姑田游大龙”,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邀请在北京巡游展演


       连城非遗缘何火爆全网?背后有着怎样的“流量密码”?


       小城非遗韵味浓


       传统非遗赓续客家“根与魂”。连城自古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享有“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客家文化的大观园”之美誉。连城县户籍人口仅有35万人,却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3个、中国传统村落16个,非遗资源丰富,全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2项,其中国家级非遗8项,省级非遗9项,涵盖了民俗、传统技艺、传统戏剧等方面内容。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代表——连城姑田游大龙、罗坊走古事、芷溪花灯、新泉烧炮等,是客家社会形态、传统精神赖以世代相传的一种重要载体,具有全民性、娱乐性、竞技性、神秘性、艺术性等特点,在连城得以原生态保存。四堡雕版印刷技艺也是国家非遗项目,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重要代表。连城县四堡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雕版印刷基地,保存下来的古书坊、雕版、古书籍、印刷工具及雕版印刷工艺等,堪称印刷与出版史上的活化石。


2024年7月9至12日,合肥工业大学学生在连城研学体验国家级非遗“四堡雕版印刷技艺”


       近年来,连城县主动融入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大局,编制《连城县客家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专项规划》《宣和镇客家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专项规划》《四堡镇客家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专项规划》等规划,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积极推进非遗的传承发展,持续扩大非遗影响力,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留住文脉和乡愁。


       元宵节庆点旺小城“烟火气”。以姑田游大龙、罗坊走古事、新泉烧炮等非遗项目为代表的“闽西客家元宵节庆”,在连城县上演万人欢腾的盛景,点旺小城“烟火气”。素有“天下第一龙”美誉的姑田游大龙,以竹为骨、宣纸为鳞,龙头高逾3米,龙身绵延数百节,蜒于乡间村野,穿行于大街小巷,腾挪起伏,活灵活现。被誉为“山村狂欢节”罗坊走古事,每棚400余斤,七棚古事水陆间奋勇争先,力争上游,激动人心。还有上演“纸包火”奇迹的芷溪花灯,舞蹈与武术为一体的红龙缠柱,“天川乡村武林胜会”的连城拳……好戏登台、接连上演,唱响一场又一场非遗文化“交响曲。


       活态传承绽光彩


       阵地平台让非遗传承“活起来”。连城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理念,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按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基地、传承人群等分门别类建立非遗传承数据库,建成非遗综合展示馆、四堡雕版印刷陈列馆、姑田大龙展陈馆、古建修缮技术团队培育所等20多个非遗传承场所。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置于乡村全面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加强活态传承,力求见人见物见生活,让非遗在活化利用和交流互鉴中绽放新光彩、焕发新活力。


       每年春节期间,连城县还举办非遗连城拳展演、天川胜会活动,为连城传统武术爱好者搭建起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文体旅融合发展,让更多的群众了解非遗、学习非遗。今年,隔川镇隔田村举办第360届“天川胜会”,邀请了台湾台北市客家狮技艺协会、金门梅花拳代表队、香港客家功夫文化研究会等全国各地22支代表队参加,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武林第一盛会”。


国家级非遗连城“姑田游大龙”在2025年贵州“村超”开幕式暨“村超村晚”活动中压轴出场展演


       保护为先培育好传承“生力军”。留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重在守护,青少年是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力军。连城县对“非遗进校园”进行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连城校园文化品牌。每天课间操时间,隔川中心小学全校学生练习连城拳武术操,动作整齐划一、口令铿锵有力。以青少年为传承主体,连城县已有20余所中小学把连城拳融入日常体育教学和列入校本课程中,并聘请专业武术教练授课,部分学校还编排了连城拳武术操,让全体学生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进行集体演练。在2024年全国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线上交流展演活动中,隔川中心小学“连城拳”武术队获得了地方特色拳种一等奖。雕版印刷传承人马力、连史纸传承人邓金坤、芷溪花灯传承人黄世平、提线木偶戏传承人李庆梅、四堡锡器制作技艺传承人马华强、竹乐器制作技艺(竹埙)传承人蒋志强等代表性传承人每周定期开展非遗进校园教育活动,为非遗文化培养后继人才,经过多年耕耘,非遗种子已在连城中小学校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文旅融合更“出圈”


       深度融合焕发非遗“生命力”。近年来,连城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非遗与古村落的融合,让传统古村更具活力。在古镇四堡,国家级非遗雕版印刷、锡器制作吸引各地研学团队参观体验;在培田古村,传统古建筑一步一景,加上游龙灯、品客家美食等非遗文化体验,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深厚历史底蕴;在四角井历史文化街区,十番音乐清脆悦耳、青狮舞动昂首腾跃、连城拳表演威风凛凛,好戏连台;在姑田镇大龙展览馆中,“天下第一龙”的风采,震撼人心……


有“纸包火的奇迹”之誉的国家级非遗连城“芷溪花灯


       连城县还推出多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将冠豸山景区与非遗点串联起来,游客可以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深入了解连城的非遗文化。同时,常态化组织闽西客家十番音乐、闽西木偶戏、连城拳等,在冠豸山景区轮番进行展示展演,打造“非遗+”特色旅游项目,为广大游客带来更具文化韵味的旅游体验。


       双向奔赴奏响非遗“创新曲”。连城县坚持将“非遗+巡演”“非遗+旅游”“非遗+节日”紧密结合,推动文旅经济融合高质量发展,有力提升连城非遗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连城非遗奇妙夜”已成为当地文旅的一块金字招牌。依托连城县四角井历史文化街区布局,在春节、国庆、暑假等节假日举办非遗奇妙夜活动,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参与到非遗巡游活动中来,显著提升了景区吸引力和游客量。


国家级非遗连城“罗坊走古事”活动在水中竞走


       旅游发展也带动了非遗文创产品的生产销售,姑田大龙龙头手办、木制连城钩镰枪、手工芷溪花灯、四堡雕版印刷的书籍……数百种的非遗文创产品可看、可感、可买,非遗从连城被带到了五湖四海,非遗项目得到创新传承,从深山老宅到大众视野。


       连城非遗出圈又出彩,不断续写千年风华。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