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事不办新风尚,心中有爱情意长……”每当这首朗朗上口的村歌《和美龙唐我家乡》在湖南省长沙市湘江新区白箬铺镇龙唐村的屋场间响起,村民们总会跟着旋律轻轻哼唱。歌词里“余事不办”的新风尚,正是龙唐村近年来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写照。
村歌嘹亮 唱响龙唐
在这里,移风易俗观念深入人心,各种文明实践蓬勃兴起,龙唐村不仅让村民卸下了沉重的人情负担,更让文明乡风成为乡村最亮丽的底色。
破旧立新 打破“人情枷锁”
在龙唐村的村民心中,“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观念早已生根发芽。但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背后是村干部与群众的共同努力。
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婚丧嫁娶动辄大摆宴席,生日、升学、乔迁等“余事”也竞相操办,礼金从两百到六百不断飙升,不少家庭一年的人情支出超过收入的三分之一。“以前有些人家一年办好几场酒,一个月工资半个月要花在随礼上。”村民李大爷的话,道出了曾经的无奈。
红白理事会成员、村干部上门宣传移风易俗
2021年,龙唐村启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相关工作。一场刀刃向内的变革在这里拉开序幕——龙唐村果断修订村规民约,将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简化人情往来等重要内容写入条款。同时,成立由村民小组长、乡贤、老党员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制定出台《红白理事会章程》《移风易俗奖惩办法》,明确宴席规模、礼金标准、办理时限等规定。此外,组织村干部及村民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并在村务公开栏公示,接受全村监督。
为了让村民理解移风易俗的意义,理事会走家串户,耐心讲政策、算细账。他们拿出“人情账本”:“全村每年光‘余事’宴席就有200多场,平均每户人情支出近2万元,相当于一个农村家庭半年的收入。”这组数据让村民们心头一震。
第二届村庄文化艺术节,移风易俗快板表演
“村干部不带头,群众就会观望。”龙唐村党总支书记刘双银用实际行动践行规定:父亲七十大寿仅摆3桌家庭便宴,拒收礼金;妇女主任王荣芳在父亲葬礼上未收非亲属礼金,且不请乐队、不放鞭炮,两天完成丧事。在干部影响下,村民小组长王荣贵七十大寿时不摆宴席,改为外出旅游,并主动参与“余事”监管工作。
村歌嘹亮 唱出文明新气象
龙唐村将移风易俗理念融入村歌、小品、快板等文艺形式,通过屋场会、节日活动传播。“今天去你家,明天去我家,常来常往一家人,余事不办新风尚……”由村民集体创作的村歌《和美龙唐我家乡》成为精神生活的写照。
各类文化活动点亮村民生活
“去年我家随礼不到一万元。”村民张大哥算起经济账时笑容满面。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龙唐村“余事”宴席场次降至个位数,红白事每年仅30余场。据村委会统计,按每场节省操办经费8000元计算,全村每年节省24万余元;减少“余事”操办200余场,平均每场节省5万元,全年节省费用近千万元;户均年省礼金2万元左右。这些钱被用于发展产业、教育和改善生活,村民“钱袋子”更鼓,幸福感明显提升。
曾经因攀比而生的烦恼少了,互帮互助的暖心事多了。炭山窝组富强爹七十大寿时,主家承诺“不收至亲外礼金”。宴席当天,村干部现场协调,主家当众表态“只收祝福不收礼”,最终未出现一笔违规礼金。这样的案例成为鲜活教材,让村民明白:感情深浅不在送礼,一句问候、一次帮忙更能体现邻里温情。
移风易俗带来的变化,正悄然改写着乡村的风貌
走进如今的龙唐村,红白事再无乐队拱门,鞭炮声也被文化广场的鼓乐取代。移风易俗带来的变化,正悄然改写乡村风貌。从“人情账”到“文明风”,这场始于“破”、成于“立”的实践,不仅卸下村民负担,更重塑了乡村精神内核——当“余事不办”成为共识,文明乡风便如村口古树,扎根生长。正如那首传唱在屋场间的村歌所唱:“新风尚,情意长,和美龙唐幸福长……”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