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文旅> 详情
红色记忆唤醒乡村活力 咸阳退伍军人自建博物馆带火“研学游”
2025年07月15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许衙评 张根劳

  汽车驶离咸阳市区,沿312国道向北不过20分钟,双照街道肖何庙村村口处,一幢与洛川会议旧址形神皆似的建筑静立道旁。据2015年出版的《咸阳百村(秦都卷)》介绍:“肖何庙村位于赞候(西汉丞相萧何)祠旁。故名。”

  

  门楼之上,“红色记忆博物馆”七个鲜红大字格外醒目。院中,年逾花甲的魏德君身姿挺拔,精神矍铄,正为一批远道而来的学生讲解。这位曾服役于延安保卫战英雄连队的退伍军人,用二十三载光阴与600余万积蓄,将这座民间博物馆打造成咸阳地区一张亮眼的红色名片。

  博物馆前门.jpg

  2002年,事业初成的魏德君慷慨解囊,为缺水的肖何庙村捐资打井。井水汩汩而出,他却敏锐察觉深层的隐忧:“井打好了,部分村民却暴露出集体精神缺失、公心淡薄。”村支书为集资一筹莫展的场景刺痛了他——昔日英雄部队传承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奉献情怀,在商品浪潮下似乎正在褪色。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魏德君洪亮的声音中透着军人特有的果决。2005年,他毅然决定以行动重塑精神家园:创办一座红色记忆博物馆,让历史深处的信仰之火重新照亮人心。

  

  这条路布满艰辛。为搜寻散落民间的红色遗珍,他常驱车深山数小时却仅得一个褪色的红军公文包;在延安翻越三道深沟,一整天仅以一顿饭果腹,只为求购1938年出版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记》;更曾为一册194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盛典》,在旧货市场与卖家反复周旋,最终以8000元高价收入囊中——在当年,这无异于巨资。

  讲习所门口.jpg

  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是执着与热忱的跋涉。王家坪纪念馆的毛主席塑像、杨家沟的领袖旧炕桌、洛川会议原物木桌……十七年淘洗,万余件承载革命记忆的文献、实物、瓷器渐次汇聚。

  

  2008年7月1日,这座由魏德君个人斥资近200万元(后期投入累计超600万)的红色记忆博物馆正式开馆,免费向公众敞开大门。前院通往后院的门楣上,“为人民服务”五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窑洞式主展厅内,“红色窑洞”匾额为贺敬之先生亲题。从长征时期的苏区钱币、抗战瓷壶上“抗战到底”的铮铮宣言,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炕桌纺车,一件件文物无声讲述着共产党人从困厄走向辉煌的壮阔征程。

  讲习所里布置.jpg

  博物馆的成立,悄然激活了肖何庙村的振兴脉搏。昔日沉寂的乡村,因“红色研学游”的兴起展现出新的面貌:馆前五亩梧桐林已被规划为整齐停车场,应对日益增多的团队大巴;政府特批的10亩扩建用地将承载两个新展室;村中依托博物馆发展起配套餐饮与农产品销售,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开馆至今,博物馆已免费接待观众20万人次,相继被授予咸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等称号。2023年,1961年出生的魏德君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坚守半生的信仰落下最庄重的注脚。

  魏德君藏品2.jpg

  民间博物馆的红色基因融入乡土血脉,历史的火炬在肖何庙村点燃振兴之路,魏德君把半生积蓄和赤诚奉献给了肖何庙村的蜕变——最深沉的发展动力,始终蕴藏于一个民族不能忘却的记忆与薪火相传的信仰之中。这间由退伍军人守护的“红色窑洞”,正以其不朽光芒,照亮乡村前行的方向。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