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治乡村> 详情
路不拾遗,邻里和睦,多年零发案……法治宣传显成效
2023年08月02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春林梅

  走进架究村,“美丽乡村”的标识牌格外显眼。沿水泥路前进,路边一排排黄金菊格外美丽,泥土、花儿的清香随风飘来,沁人心脾。



  “原来我东西遗落在这里了。”7月10日,怒江边境管理支队匹河边境派出所民警赴架究村茶比罗小组走访,沿途经过架究小组时发现有一根小树枝上挂了一袋零食,过往群众都很自觉,没有人去拾捡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让人感觉亲切、欣慰。“近年来,我们这里的人养成了不拿别人一针一线的好习惯,如若发现路上有遗物,会找个显眼的位置把东西放好,以便失主找到。”失主李三才说道。


  架究村8个村民小组,246户791人,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村寨邻里互帮互爱,村民路见遗物不捡拾,连续3年零发案。这一现象,是架究村乡风文明创建的具体体现,更是法治宣传固边防的显著成效。


  自法治宣传固边防活动开展以来,匹河边境派出所创新宣传思路,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形式,以“助农宣传”“火塘边普法”“唠家常讲法”等群众乐于接受的普法形式使法律知识“飞”入千家万户,以法治边治民。


  “原来盖房子还要考虑邻居出行需求,听完民警的普法,我才明白原来自己在不经意间侵犯了邻居的权益,差一点就触碰了法律红线。”


微信图片_202301281620172.jpg


  普法队员坚持问题导向,依托日常工作,广泛收集群众法律需求,聚焦群众最关心、社会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行业场所、中小学开展“订单式”普法,提高普法教育精准度,确保普法有成效。


  微风徐徐,油绿绿的玉米随风摇动,发出簌簌的响声,像一曲轻快的音乐,农民群众穿梭于一排排玉米间,双手飞快地拔除杂草,躬身忙碌的还有藏青蓝的身影,他们边助农边普法,将助农宣传一体化推进,不耽误群众农忙。


  “发财美梦变噩梦,偷越国境被严惩,境外高新招人是骗局,去了不仅挣不到钱,还有可能把命搭进去。侥幸逃回家,等待你的是铁窗牢笼。”围火而歌,借火而舞,一场沉浸式普法在架究村村民才三杨家中拉开序幕,瞬间点燃了夏日激情,普法氛围直接拉满。


  根据农村群众多是晚上居家的特点,宣传小分队利用晚间休闲时间,通过召开警民夜谈等形式,将编成顺口溜的偷越国(边)境法律知识宣传给村民群众,以辖区和某偷渡到老挝挣大钱差点送命的典型案例,向村民群众宣讲轻信高薪招聘的后果和偷越国(边)境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引导群众自觉守法,堤防境外高薪招聘骗局。


  “真是万幸来参加这场座谈会!前些天收到陌生人添加我微信,告诉我他正在招人,年薪近10万,会使用电脑就行,正考虑去拼一把呢。”找工作到处碰壁的杨某差点就掉入了万丈深渊。


  “把宣讲课堂搬到火塘边、家门口,不耽误农活;在唠家常中穿插解读,氛围轻松,坐得住;怒、汉双语宣传、以案释法,把生硬的法律条款讲得明明白白。”黄大叔乐呵呵地说。


  火塘边普法、唠家常讲法,只是匹河边境派出所开展法治宣传固边防工作中的冰山一角,该所还拓宽宣传渠道,通过线上线下、多方联合等形式,实现宣传全覆盖、零死角。线下,联合村居委会、乡政府、司法所等多部门,根据自身的法律优势,有针对性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强化普法质效。线上,依托网格化管理、社区警务工作,通过网格工作群、社区管理群、微信朋友圈通报转发辖区典型案例,扩大宣传覆盖面,形成人人知晓、人人畏法、人人守法的良好局面。


上安全教育课6.jpg


  匹河边境派出所将法治文化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相结合,以固态阵地承载动态活动的模式,打造群众法治文化需求“点”,形成法治文化“带”。把枯燥的法律知识用通俗、生动、易懂的村规民约说出来,把民风民俗、民族文化融入普法宣传、矛盾纠纷调解中,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尊法、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使普法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架究村作为“平安村寨”“信用村”“无毒村”“边境幸福村”等,连续3年零发案,村寨“路不拾遗、邻里和睦”的良好风气,让人倍感亲切;一幅“产业兴、人和谐、村子美”的乡村画卷,让多少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