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匹河怒族乡天空蔚蓝,风逐雾走,闪烁的警灯、巡逻的身影带给人们满满的安全感,一抹抹流动的“警察蓝”描绘出一幅幅怒乡平安画卷。
近年来,守护着匹河怒族乡的怒江边境管理支队匹河边境派出所紧紧围绕“派出所主防”职能定位,强化主防理念、落实主防责任,积极实施主动警务、预防警务,多点发力攻难点、破堵点、补弱点,以“警察蓝”绘就“平安色”。
狠抓“鸡毛蒜皮” 破堵点
“邻里之间的纠纷,很多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左邻右舍矛盾最多,夜间放歌影响休息了,鸡跑到菜地里吃光菜了……在第一时间介入,能有效防止矛盾扩大。”谈到辖区和谐稳定,匹河边境派出所民警黄立峰如是说。
矛盾纠纷繁、琐、杂,既是提升派出所工作质效的堵点,又是创建平安乡镇的堵点,看似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就会叠加升级为行政、刑事案件,影响社会稳定。
一直以来,该所始终将矛盾纠纷调处作为主动创稳的重要抓手,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红旗联盟”引领作用,打造“共产党员流动调解室”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品牌,坚持源头治理、前置预防,全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力求实现社会矛盾纠纷“零死角”“零激化”“零库存”,以化解群众“小矛盾”构建社会“大和谐”。
做足“绣花功夫” 攻难点
“酒后与他人打架并非有多大的仇恨,起因往往都是非常小的事情,但就在酒精的催化下,只因一句话,前一秒还在一起喝酒的好友,下一秒却变成了大打出手的仇人,由斗嘴升级为打架,甚至互殴,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在每周警情研判会上,办案民警汇报道。
面对辖区酒文化盛行,警情不断攀升的局面,该所主动破题。一是找准“落针点”。建立常态化警情研判机制,对每周、每月警情进行分析研判,探索治安规律,针对性开展巡控、打处等工作,推动落实“预防警务、主动警务”。二是磨好“绣花针”。坚持全程关注、跟盯、回访,防范风险、消除隐患,并及时从中发现社会治安、民警执法及社会治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时整改,确保每一起警情“案结事了、事心双解”。三是用好“穿针法”。立足辖区警情,形成隐患清单,点对点解决个性问题,多方联合解决共性问题,形成社会治理由“一家独唱”到“百家争鸣”。
送上“法治套餐” 补弱点
“喝酒打架‘成本高’,打输了住院,打赢了坐牢!”“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近年来,匹河边境派出所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为导向,立足法治社会建设,精心烹制“法治套餐”,大力开展“开学第一课”、送法进田间地头、座谈讲法等普法活动,根据群众的不同法律需求,订单式普及交通安全、防诈反诈、校园安全、合法经营等法律法规知识,持续提升辖区群众的法治观念,为法治社会建设厚植沃土,人人参与守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编辑: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