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串户调解忙、田间地头普法酣……这是怒江边境管理支队匹河边境派出所探索基层社会治理路径、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匹河边境派出所紧紧围绕平安怒乡、法治怒乡建设,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更好地解决群众堵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上下“绣花功夫”,磨好“绣花针”、找准“落针点”、用好“穿针法”,让各类矛盾纠纷在“家门口”化解,实现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打造“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紧盯焦点 用好“穿针法”
“小事吵,大事闹,村组干部劝不了,双方都往镇上跑……”这是很多年前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些乡镇群众在处理矛盾纠纷过程中的辛酸。
“等到村里矛盾闹到镇上,矛盾已经激化,再化解就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不如想办法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初期阶段。于是我们将调解室搬到群众家门口,将矛盾纠纷就地调解、就地办结,这样能最大程度方便群众,调解起来也更容易。”社区民警黄立峰介绍说。
针对基层矛盾纠纷“小、杂、锁”的特点,匹河边境派出所建立“共产党员流动调解室”,广纳网格员、乡贤、村干部等党员群众担任调解员,充分发挥其人熟、地熟、村情熟的优势,主动摸排,提前介入,变“坐堂问诊”为“上门巡诊”,变“群众跑”为“调解员跑”,深入农家小院与群众拉家常,多方走访调查把准双方矛盾焦点,从双方当事人纠纷的症结入手,妙用情感沟通、案例展示、换位思考、心理缓和、情理教育、借力调解、抓住时机、说理疏导等调解法,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能。
苦练内功 磨好“绣花针”
白昼散尽,夜色降临,老调解员桑某家中燃起熊熊火焰,他正讲述着调解一起邻里纠纷的重重困难以及最终成功化解的喜悦,社区民辅警边倾听边记录着,不时为桑某的调解技能拍案叫绝。一堆炉火,一杯热茶,一支笔,社区民警辅警的夜生活从学习开始。
“过去调解员常被当事双方怼得哑口无言,调解现场成了争吵现场,矛盾纠纷再次被激化。”这是过去村组调解员调处纠纷的真实写照。
“每一位民警都是调解员,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要做好一根‘针’,不断‘磨亮’自己、‘磨尖’自己,在各方面练就‘真功夫’,切切实实调解好每一起纠纷。”这是每位民警的共同心声。
结合工作实际,全体民警积极主动学习,一方面利用周交班会、每日一小时学、晚饭后休闲时间等学理论,系统地学习派出所相关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着力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提升服务群众、管边控边、解纷止争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入户走访契机以及晚饭后休闲时间,主动上门向乡贤、老党员、村干部等纠纷调解能手学经验、学技能,不断做大知识“储量”,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生动的工作实践。
反复研判 找准“落针点”
近日,指挥田警务室民警、棉谷村网格员和村干部齐聚一堂,共同商讨玖某、和某酒后纠纷调处事宜。玖某、和某酒后因琐事发生争吵并相互推搡,事后闹到警务室要求对方赔偿营养费。因双方身上没有明显伤痕,且达不到立案处理条件,民警决定调解处理,奈何双方互不相让。经过反复研讨,最终找到双方的共同诉求,半天就将这起矛盾妥善化解。
“在调处纠纷过程中,对症下药是关键,找准症结是前提。”社区民警如是说。
一针一线深蕴智慧,穿针走线最见功力,每个绣花人在下针前都会反复琢磨,画好图谱方才动手穿针连线。纠纷化解工作亦应如此,要反复研判,找准矛盾难点、堵点、焦点,找到最优调处方案。该所建立矛盾纠纷研判机制,对辖区每起纠纷进行分析研判,勤走访调查找准双方矛盾焦点,以此为落针点,对小矛盾小纠纷进行就地化解,对疑难复杂的矛盾进行多部门联合攻坚,确保矛盾纠纷被妥善化解。
[编辑: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