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一声赞誉,不比优秀差。”
元旦前夕,作为红河边境管理支队最后一批下基层蹲点的民警,我来到距离支队最远最偏的骑马坝边境派出所,这里虽没有边境线,但每个村寨都离边境又很近。
近距离接触骑马坝边境派出所工作后,才发现他们所做的都是些琐碎的事、平凡的事,可在辖区群众眼里,骑马坝边境派出所到底做得怎么样?群众心里是有一杆称的。
蹲点半月,跟随骑马坝边境派出所民警一起走访了辖区8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从与辖区群众交心交谈和民辅警平凡普通的工作中,被他们从事基层警务工作的耐心、细心与真心深深打动。
民辅警走村入户开展防电信诈骗宣传
“编外母子把派出所当家一样经营和照顾”
母亲李合努,从花季少女到花甲老人,在骑马坝边境派出所做饭33年,被民警们亲切地称为“炊妈”;儿子曹校东,从联防队员到专职辅警,是派出所民族语翻译的好帮手,大伙都喜欢叫他哈尼族小名“阿森”。在骑马坝边境派出所有这样一对母子,他们不是正式民警,却早已把骑马坝边境派出所当成家在经营照顾。
“你们几个人,晚上回不回来吃饭。”每次要下乡走访或开展工作时,“炊妈”都会快步走到车旁,在确定人数和要回单位后,到饭点时她会提前把饭菜留好。
33年来,“炊妈”就像母亲一样关注着骑马坝边境派出所民辅警的衣食冷暖,让大伙在远离父母的他乡感受到了母爱。她常说,“大伙背井离乡为我们的安定生活奔走付出,看着大伙从一个个毛头小伙子变得成熟,我感到很欣慰,觉得应该替他们的父母照顾好他们。”
“炊妈”李合努和儿子“阿森”
从小受母亲影响的“阿森”,也同样对派出所有着深厚的感情。2011年,骑马坝边境派出所因工作的需要对外聘请联防队员,“阿森”第一时间报名,毅然决定跟随着母亲的脚步来到了骑马坝边境派出所成为了一名联防队员,就这样,母子两代人一起参与到守边护边的行业里,共同抒写着深深的警民情结。
骑马坝乡坐落在黄连山山脉,生活着哈尼、彝、瑶、傣、拉祜5个少数民族,大多数群众都不会讲汉语,而骑马坝边境派出所的民警都来自五湖四海,不会讲民族语言,甚至连云南本地方言听起来都有些吃力,更别说与少数民族群众交流了,也给开展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一天,骑马坝边境派出所来了一位60多岁的哈尼族老人,身上背着一个满是灰尘的黑色背包,民警见状急忙迎了上去,把老人扶到办公室,接过背包后为老人递上一杯热水。老人从包里取出一本破烂的户口本,边说边朝民警比比画画,民警接过户口本,但因听不懂民族话而不知该帮助老人做些啥?民警打电话把“阿森”叫到办公室,几句简单的交流,明白了老人的来意,原来是老人觉得自己的户口本太破旧担心不能使用,想来换一本新的。
“阿森”的到来,经常困扰民警的民族语翻译问题解决了。随着骑马坝边境派出所职能的变化,“阿森”也从当时的联防队员,转换成派出所的一名边境地区专职辅警,和民警一同参与到辖区走访、边境巡逻、交通劝导、普法宣传……
据骑马坝边境派出所杨杰所长介绍,“阿森”是土生土长的骑马坝人,从小在这里长大,对当地的各种民族语言都很熟悉,能说会讲。去年9月的一天,骑马坝村委会的村民白某,因土地问题与邻居李某发生纠纷,争吵中两人发生了拉扯,愤恨中准备离开的白某不慎被脚下乱石绊倒,导致左手骨折,先后花费医疗费1.6万元。骑马坝边境派出所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但李某以未动手打人为由坚决拒绝支付对方医疗费。为此,白某准备一纸诉状将李某告到法院。就在起诉前的当天夜晚,“阿森”了解此事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和民警一同来到李某家,经过近2个小时的耐心开导,李某不仅同意和解,还在调解协议书上率先签字表态,决不因此事再发生任何矛盾。
民警在杯倮村委会与前来办事的群众进行交流
英雄没有编外,为民不忘初心!就是这样一对哈尼族母子,用实际行动支持着、服务着派出所民辅警和辖区人民群众。母亲“炊妈”为民辅警做饭33年,变的是年龄,不变的是她为警服务的忠心;儿子“阿森”从联防员到辅警,变的是头衔,不变的是他为民服务的忠诚。
“民辅警的工作作风得到村民认可和肯定”
从骑马坝边境派出所驱车出发3小时后,所长杨杰带着我们来到距离骑马坝边境派出所最偏远的一个村委会,民风淳朴的瑶族村落——哈育村委会大平掌村。
驻村辅警朱利德和村总支、主任李学强成为向导,带领大家沿着平整洁净的道路走进大平掌村,只见文化墙上刻满瑶族民族文化图案,一排排挺拔伫立的金竹好似迎宾队伍,居民房前屋后都布满鲜花,有的还利用门前空地建起风格各异的小果园、小菜园等,把整个村子打造得瓜果飘香,满是幸福和美的气息。村内,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法治、党建宣传等内容都被绘制上墙,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丽乡村的魅力。
在村民邓开荣家门口,户主看到我们后,四处找凳子,邀请大家一起喝茶。所长杨杰连忙说道,老乡,不用忙了,我们今天就是到辖区随便走走聊聊,年底了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需求,也对家庭情况做一个详细了解。户主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说:“孩子们都大了,平时在外打工,前几天刚刚回来,等下你们就在家里一起吃了饭再走啊……”
这两年,辖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干部和驻村民警辅警工作实绩得到了走访群众异口同声的肯定,实在是不简单。谈及村里的环境变化,村民张红英自豪地说:“两层楼房建起来了,土路也硬化了,养猪养鸡有专门的地方,大家也养成了打扫卫生的习惯,我们大平掌虽然是农村,但人居环境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村总支、主任李学强笑呵呵地说:“不忙的时候,大家会聚在广场上、家门口说说笑笑,邻里关系和谐了,心情也越来越好了。”
15天蹲点,走访了上百名群众,说好的是绝大多数,反映问题的有,抱怨发牢骚的也有,但说驻村民警和辅警工作作风不好的,还真一个都没有。
有群众开玩笑说,现在想请驻村警官喝个小酒都不肯到,一点不给面子啊。
的确,作为驻村民警辅警,肩上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条线的工作要在农村基层落地生根,需要驻村民警和辅警配合村干部进行开展。蹲点期间,恰遇乡村交通安全整治百日攻坚,对辖区无牌无证待报废的农用三轮车和两轮摩托进行摸排和打击,上面有检查督查,下面有群众监督,偷一点懒都过不了关。
骑马坝边境派出所民驻村辅警在村里开展普法宣传工作
不论是在杯倮村委会的辅警朱批波,还是哈育村委会的辅警李利德,抑或是骑马坝社区的民警范皓博,在聊到村里治安状况和日常工作时,都能侃侃而谈,表现出来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很是让人钦佩。
“边境的平安稳定换来村民的幸福和平安”
骑马坝的山明媚动人,骑马坝的水清澈透明。从绿春县城出发,到骑马坝地界后,一路眼晴过度忙碌:时而是田园,时而是村寨,时而是森林,在忽高忽低的野马跳动般的山路上,各种风光变幻无穷地映入眼帘,争相向你展示它们的姿色,每个村寨都是一幅美丽的油画。特别是骑马坝乡进乡道路边那条黄莲山养育的粗壮的河流,透明见底,干净凉爽,用手捧起就可以喝。
干净整洁是我对骑马坝乡每个村寨、每个院落、每户人家最明显的感官。哪怕没有硬化,石板路或卵石路都是干干净净,走到哪里都可以随便下脚,随意落座。
“过去我们路不通、电不通,别说发展,生活都成问题。”在骑马坝乡杯倮村委会杯倮村,风格统一的民居房、干净整洁的道路,篮球场、游泳池、活动室等设施配套齐全,和村民记忆中落后的村庄面貌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杨来龙家,他们两夫妻种植橡胶和茶树,年人均收入13900元,育有两个子女,老大的县城读高中;这是朱亚波家,儿子和儿媳都在外面打工,老两口在家经营管理自家地里的茶树,收入也还是比较可观;这是朱者元家……杯倮村委会驻村辅警朱批波逐家逐家向我们介绍着,开着门的,村民都会热情招呼我们进去喝茶,在路上遇到的村民,也都会主动停下脚步和我们打招呼。说着我们随驻村辅警朱批波一起来到腊苏格吗村,这里是杯倮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重点打造地。
民警在骑马坝乡辖区走访
沿着平整洁净的道路走进腊苏格吗村,五颜六色的鲜花在水泥道路两旁竞相开放,一幢幢颜色相同、风格相似的房屋被森林包裹着,一幅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铺开。“不忙的时候,大家会聚在水池边、家门口说说笑笑,邻里关系和谐了,心情也越来越好了。”村民朱金才感叹道,在党的好政策下,全村52家都聚集到一起,不仅盖了新房,还学会耕地自给自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在腊苏格吗村里,四处见着贴在墙上精心设计的“民情联系卡”,卡片上印着村委会总支、主任和骑马坝边境派出所驻村民警、驻村辅警的姓名和电话。结束返回村委会的路上,见到一村民刚忙完地里的活准备回家,他与我们打个招呼时,我随意地向他问了句,咱们村的治安情况怎么样?
民警走进校园开展禁毒宣传
“以前有问题是要自己往上面跑,去找领导,现在好了,一个电话,领导亲自下来帮我们解决,平时村寨里的情况,骑马坝边境派出所的警官都非常熟悉,我们有什么事都会第一时间找他们。”村民这样告诉我说,从骑马坝边境派出所民警进驻村里开始,不光解决了找领导反映问题不方便的难题,还方便了村民之间、村民和村干部之间、邻村与邻村之间的交流,邻里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了。
今年37岁的段宏元,是当地的哈尼族汉子,从他黝黑的皮肤就能看出他是一个肯吃苦耐劳的人,谈及村里的环境变化,他自豪地说:“两层楼房建起来了,土路也硬化了,养猪养鸡有专门的地方,大家也养成了打扫卫生的习惯,我们杯倮村虽然是农村,但人居环境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