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的日子好像没有打个招呼就伴着不舍悄然来到,一路风尘仆仆,一夜星光灿烂,又是一味苦乐酸甜,又是一曲人生灿歌。一年的支教在那最后一声“下课”中落下帷幕,我转过身、噙着泪,想趁着铃声还未结束快步离开教室,不让这群孩子见到昔日这个严厉的刘老师也会偷偷抹泪,但不舍的情绪仿佛已然蔓延整间教室。
“刘老师,这是最后一节课了,你要回去了吗?”“刘老师你明年还来吗?”“你不走可以吗,我们舍不得你!”“刘老师这是我让我妈妈给你缝的南瓜,可以保平安,你一定要带上!”“还有我的,我的……”离别注定是伤感的,在广西三江梅林乡中学的294个日日夜夜里,与这群孩子的朝夕相处中,从早晨七点的早读到晚上八点半的自习,记忆的闸门顷刻打开,回忆如快进的电影袭涌而来。
“已经11月了,罗娟你怎么没穿鞋子就跑来了。”“刘老师我就一双鞋子,中午在宿舍踩水盆里湿了。”“地面有点凉,你当心。”课后,我陷入了沉思,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想到被损坏却还被孩子们视若珍宝的球拍,想到晚自习后每张认真排练着侗族大歌的面庞,我还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在和单位联系商议后,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经多方发动,组织起了爱心募捐。当那些侗乡孩子真实的生活和学习写照被呈现出来后,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物资始料未及地涌向三江,汇入梅林,手套、帽子、围巾,足球、篮球、图书,共计收到物资捐赠3万余元。随后,在三江县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仪式上,在县教育局长、梅林乡党委副书记和全校师生的共同见证下,我代表单位和爱心人士将物资捐赠学校,共同助力大山深处这片热土上的文化传承和校园文体建设。
“老师,这次期中考试我的英语是年级第二,有没有奖励呀!”课堂上,吴媛庭兴奋的眼神里透露着期盼小声问我,“有的,这次我们班平均分又是年级第一,大家进步都很大,每个人都很棒!”回想起刚接手2202和2203两个班级时,两个班的英语平均分只有28.5分和29分。已经是初二了,薄弱的英语基础以及对英语的厌学、弃学好像成为了这群孩子们的“共识”,重铸学习信心迫在眉睫。我决定以增强学习信心为抓手,先打基础,后抓提升,在点滴日常中帮助他们提升英语学习的主动性,表现好了有“大糖”吃,偷懒耍滑给“小板凳”坐。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支教的2203班考试平均分排名升至年级第一,两个支教班级的平均分都提高近60%,学生课堂回归率达到100%。在期末学科总结会上,当县教育局的“优秀支教轮岗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到我手上时,人生第一次作为教师的自豪感又加重了一分,而这些付出,也让我在孩子们的成绩单上看到了回报。
在三江梅林支教的一年里,我深知扶贫要扶志,育人要育心。支教伊始,面对学校缺乏饮用水的现实困难,我们踏遍了学校周边的座座高山寻找水源,“今年雨水少,用水又难搞咯。”校长略有忧愁地念叨着。当习惯了拧开水龙头就有干净的自来水时,我才知道这里能用上干净的水是件多么幸福且奢侈的事情。学校背靠大山,远离生活区,周末找水源修管道就是我们几个男老师的日常,找水的经历让我感受到,在梅林乡当老师还真就得“上得了高山,下得了教室,拿得了粉笔,用得了扳手。”而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移民管理警察,我也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担当,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入校后,我主动对接乡政府、派出所、司法所、武装部办公室等部门,开展了法治进校园、祭扫烈士墓等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党爱国的种子埋入了每名青少年的心灵深处。
一次支教行,一生三江情。山与海,星光与海风,歌声与笑颜,当脑海中那送别的侗族芦笙响起,悠扬婉转的乐曲流转在三江大地,我还会怀念起这里的点点滴滴,不负青春不负年华,再见三江。(作者系唐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