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治乡村> 详情
爱的故事没有终章
2024年03月25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张晋熙 杨行

  “很荣幸作为支教民警再次回到校园,我终于成为了支教故事里的那个人。”3月14日,秦皇岛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第六期思政课堂上,刘兴龙动情地说道。一年来的支教故事,化作一行行文字、一幅幅照片,将台下倾听的民警带到了2300公里外的侗族山村校园,在热烈的掌声中,一名支教民警的情怀和担当越发令人敬佩。

  

  去年2月,刘兴龙积极响应国家移民管理局驻村支教的号召,主动报名支教,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中心小学,为山区的孩子们编织梦想的翅膀。

  

  传道授业 他是知识的播种者

  

  “大部分山区孩子们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给孩子们上课既要有耐心,也要有技巧。”刘兴龙说。刚到学校,刘兴龙就被安排教三年级一班和五年级二班的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刘兴龙发现孩子们的英语基础比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不全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发音也不是很标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传统的灌输式或问答式教学不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学习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看着讲台下神情茫然的孩子们,刘兴龙决定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先把孩子们“领进门”。于是,他从网上搜集有趣的英文短片、歌曲,在孩子们看和听的过程中,穿插讲解单词的读音和用法,孩子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学习上,跟着他一句一句地读。他还设计了互动小游戏,把课堂知识融入到各种各样的互动中,让学习变得轻松愉悦,课堂氛围也活跃起来了,有些原本听课不认真的孩子,也都积极参与进来。

  

  “孩子们很喜欢上户外课,我经常利用户外课的时间给孩子们科普科学知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刘兴龙所说的户外课,就是综合实践课,主要讲解一些科学小知识,比如玻璃的散射原理、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等。从教室走到户外,孩子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阳光下汲取知识的养料,脸上都乐开了花。有些孩子对飞机特别感兴趣,经常追着刘兴龙问飞机是怎样飞起来的,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飞机,刘兴龙网购了飞机模型,在孩子们新奇的目光中,科普飞机的构造和飞行原理。“当我拿出飞机模型的时候,孩子们特别开心,那一刻我也感到非常幸福。”刘兴龙说。

  

  班上的孩子们学习基础和性格各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刘兴龙特别注重因材施教。有些孩子课堂上比较活跃,比较喜欢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他就安排他们情景模拟对话,让这些孩子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课堂上不怎么发言,很难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刘兴龙就在课间来到他们身边,及时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惑,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短短三个月时间,在他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六月份举行的期中考试,孩子们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0分。

  

  关注成长 他是孩子们的知心人

  

  在一次课堂上,刘兴龙发现有一个孩子的情绪非常低落,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也不回答问题,而他平时是个很开朗的孩子,经常和其他同学说说笑笑。刘兴龙敏锐地察觉到孩子的异常,于是在课间的时候,他单独把孩子叫到办公室。令刘兴龙始料未及的是,孩子含着眼泪说:“我想爸爸妈妈了。”这句话就像一把锤子狠狠砸在了刘兴龙的心脏上,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书育人的含义,支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要呵护孩子们心灵的成长。

  

  刘兴龙走出校园,走进孩子们的家中,给孩子们补习功课,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学校周围村子的小路上,渐渐遍布了他的足迹,很多村民见到他,都会热情地向他打招呼。有的孩子家离学校比较远,刘兴龙就先乘坐小船渡过江水,然后沿着盘山公路上山,到了山顶后再搭车到孩子家中,往返一趟要两个小时。“无论距离多远,无论春夏秋冬,每个孩子都不能落下。”刘兴龙说。凭着这股韧劲,他利用课余时间走遍了梅林乡6个村落,走访了50余户家庭,用双脚蹚出了一条通往孩子们内心的路。

  

  刘兴龙的班级里有27名住校生,他们只能每周五回家,每周日晚上再回到学校。每当周日夜幕降临,他就准备好烤架、炭火和食材,在操场迎接孩子们返校,等孩子们到齐后,大家就围坐在一起烧烤。他一边给孩子们烤各种食材,一边和孩子们一起唱歌,在乡村校园寂静的夜里,孩子们的欢笑声格外响亮。“我觉得对于山区孩子们而言,陪伴是最好的关怀之一。”刘兴龙说。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刘兴龙会陪着孩子们沿着河边一直走,听他们讲述在学校发生的趣事;在篮球场上,他和孩子们一起挥汗如雨,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喜悦……

  

  教师节当天,刘兴龙的讲桌上摆满了孩子们送来的贺卡,上面用稚嫩的笔触写满了真挚的祝福,在讲台上听着孩子们齐声说“老师好”,刘兴龙眼睛瞬间湿润了,那一刻,他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生情。

  

  灌溉心灵 他是孩子们的引路人

  

  在学校附近的山上,有一座红军烈士墓,清明节当天,刘兴龙带着孩子们来扫墓。默哀过后,他们把周围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将手中的小花恭恭敬敬地放在了墓碑前。回去的路上,他给孩子们讲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告诉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支教工作不仅仅是在教室里讲课本知识,也在教室外更广阔的天地里,灌溉心灵的土壤和灌溉知识的土壤同样重要。”刘兴龙说。

  

  儿童节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在这一天,学校会组织文艺演出,孩子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在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才艺,他们互相夸奖、互相欣赏,在观众的掌声中度过属于他们的节日。每到这时,刘兴龙就忙前忙后,白天陪孩子们彩排,晚上和工作人员一起搭建舞台,他还去村子里邀请村民观看,让更多的人看到孩子们的演出。他说,孩子们的欢笑声就是他最大的动力,只要孩子们开心,怎样的付出都值得。

  

  今年1月,刘兴龙完成了支教任务回到单位,但他仍牵挂着山区的孩子们,时常打电话过去,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帮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或许正如他所说,支教故事虽然结束,但爱的故事没有终章,他会永远记得支教的时光,继续关注孩子们的成长。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