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带着问题走进门,调解人员面带笑容迎上前;问明来意后,调解人员为群众现场“把脉问诊”,面对面解决,让群众带着满意走出门……这是发生在吉林省扶余市肖家乡沟通驿站的场景。
近年来,扶余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根据《扶余市“沟通驿站”试点建设方案》,以“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为“主轴”,整合多方力量,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机制,努力让群众反映诉求和化解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从根本上化解基层矛盾,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开展了11个乡镇22个行政村村级“沟通驿站”试点建设工作,努力实现信访、治安、诉讼案件数量“三降”的工作目标,“沟通驿站”被评为吉林省“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在乡村治理中,涉及的不少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邻里纠纷、房屋宅基地这样烦琐的事,说不清、道不明,这样的冲突如果置之不理,就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矛盾和信访问题。为了有效化解基层信访矛盾,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扶余市肖家乡深度整合基层资源,创新推动村级“沟通驿站”试点建设。以村两委“筑堡垒”,强化党建引领,成立肖家乡“沟通驿站”建设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任双组长,党委、政府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站办所负责人任成员。30个村党支部书记任村级“沟通驿站”站长,建立首问负责机制、分流督办机制、协作配合机制和考核奖励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全乡聘任60名“乡贤”,利用各村“沟通驿站”深入开展“道德讲堂”,利用乡村文化大院,通过志愿者自编自演以和睦邻里、学法守法为主要内容的文艺节目,寓教于乐,弘扬崇德向善的价值观。同时,乡党委组织各村将党的领导和基层矛盾化解细化落实到“村规民约”中,通过“沟通驿站+百姓说事点”融合推动,通过“积分制”“星级文明户”鼓励引导,在农村有效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和法治氛围,各村学法守法、邻里守望、和谐共处的风气初步形成。
“以前我们志愿者解决邻里纠纷主要是靠调解,沟通驿站成立以后,我们及时请教法官,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用法律知识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村民对我们更加信任。”扶余市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王家分会志愿者王丽娜介绍。
沟通驿站以法治援助“强后盾”,利用“雪亮工程”视频会议系统,在各村建立网上沟通平台,健全公安、法院、司法、信访等单位包保机制和线上对接机制,推行网上咨询调解、司法确认、线上立案。目前,乡党委会同公安、法院、司法、信访等单位通过综治视联网联通“沟通驿站”开展线上培训3次360人次;协同法官、民警、人民调解员答复群众法律咨询39次。基层法庭和司法所赋能“沟通驿站”,将案件事实清楚、双方当事人争议较小的纠纷在进入诉讼程序前进行分流,委托“沟通驿站”工作人员引导当事人诉前化解纠纷,指导法官再对调解产生的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赋予法律效力。目前,已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土地类矛盾纠纷3件,让群众感受到调解的温度和司法的效率。
“法官进驿站”的实践为农村的矛盾纠纷提供了示范。看似简单的一座驿站、一张桌子、几把凳子,但正是这种不拘束的环境让居民们可以畅所欲言,让基层治理有了司法保证。
“马上过年了,最近雪比较大,邻里间没有因为铲雪问题而发生矛盾吧?”这是扶余市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王家分会志愿者王占军和王丽娜在挨家入户排查矛盾纠纷时的场景。
扶余市以志愿者“唱主角”,让百姓顺心。全乡30个村1213名志愿者,是深化矛盾排查的主力军,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可以通过自身的日常生活将矛盾排查和志愿服务活动融合在一起,他们时刻保持着对矛盾纠纷、信访隐患的敏锐直觉,在与村民的日常沟通中,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矛盾,都能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在基层“沟通驿站”组织推动下,在1213名志愿者影响带动下,全乡的村风民风得到了大幅改善。
2023年,扶余市22个试点村刑事案件同比减少36.84%,共有13个村未发生刑事案件,无刑事案件村比去年增加2个;22个试点村治安案件同比减少19.64%。共有7个村未发生治安案件,无治安案件村比去年增加3个;22个试点村发生民事诉讼受案数同比减少47.5%,共有5个村未发生民事诉讼行为,无诉讼村比去年增加2个;22个试点村共发生信访案相比去年同比减少68.24%,共有14个村无信访案件,无信访村比去年增加2个。在“沟通驿站”持续发挥作用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扶余市将进一步抓好“沟通驿站”巩固提升工作,扩大“沟通驿站”试点范围,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将“沟通驿站”打造成平安扶余建设的基层主阵地。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