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德宏州盈江县边境线上,一抹流动的"石榴红"正温暖着群山密林里的村村寨寨。盈江边境管理大队创新推出“背包警务+社区警校”双轨模式,将日常工作送进景颇村寨的火塘边、送到傈僳茶山的农田里。自启动以来,这支队伍通过“肩碰肩、心连心、面对面”的社区一线工作法化解矛盾纠纷136起,送证上门服务超400人次,22个边境村寨的民意直通车提速40%。用“会讲方言的法条”和“沾着泥土的警徽”在214.6公里边境线上绘就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活画卷。
党建联建聚合力 板凳围坐解民忧
卡场镇的山雾还未散尽,边境派出所党支部的红色引擎已轰鸣作响。通过构建“党支部+职能部门+村党总支”的党建共同体,17个联防联控网格如石榴籽般紧密咬合。卡场边境派出所社区警校学讲团成员蒋太顺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普法要点——这个由民警、乡贤和双语调解员组成的“治理智囊团”,正将法治种子播撒在海拔2000米的边境线上。
暮色中的景颇族寨子别样热闹。“阿姐,陌生链接莫要点,就像山菌子不能随便采哩!”民警用方言演绎的反诈顺口溜,惹得围坐在火塘边的乡亲们笑声不断。小板凳拼成的村口“露天议事会”里,从邻里纠纷到土地分地纠纷,民警与群众肩碰肩商量解决办法。这种“露天议事会”模式,让22个边境村寨的民意收集效率提升40%。
“俗话说:‘沉’下来,才能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并且宣讲内容要能听懂儿,接地气儿;从而增强老百姓的法治意识,真正做到为老百姓纾困解忧。”盈江边境管理大队教导员展洋说。群众们搬板凳围在一起拉家常,民警、辅警加入其中,与群众同坐一张凳、齐议一难题、合办一件事,将自己当成群众的“家里人”“自己人”,将警务触角深入辖区每一处院落。
背包服务送万家 流动课堂护平安
“过去换个户口本要骑着摩托车,长达20多分钟的路程,到达派出所换领。现在‘红石榴’背包警务队的民警直接送到家门口!”勐弄乡盘龙山村,指尖还沾着采摘茶叶的清香的村民武必鹏,在家里拿到了崭新的户口本。
为解决群众办事路途远,纠纷小事久拖成患等问题,勐弄边境派出所的“红石榴”背包警务队开启“送服务+强保障”双驱动模式,开展送证上门、入户走访、法律宣传、安全防范、信息采集、矛盾纠纷化解等警务工作。
每周,背包警务队民警边服务边开展“流动课堂”,组织村民开展应急演练,现场向群众讲解应急情况下的正确处理方式、情景演示,并邀请现场村民进行现场演练,对纠正操作不当、使用不规范等行为进行现场纠正,实战化教学让辖区村民成为“平安哨兵”。
“我们联合驻地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村社干规划设置实用、实效、实战的专题课程,常态化开展专项培训,如消防演练、反恐防暴技能、应急处突能力等,既方便大家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又提高了群防群治力量的专业水平。”盈江边境管理大队大队长王晨飞表示。
法治春雨润边疆 籽籽同心育未来
苏典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法治情景剧正在上演。“霸凌不是男子汉,法律才是保护伞!”五年级的傈僳族少年小栋戴着“小小普法员”红袖标,用双语演绎校园维权故事;并回家后还带动父母参与共同学习家庭版法治知识。
苏典边境派出所创办“社区警校”暨“向日葵”普法班,为学生提供定制化法治教育服务。与多部门协同推进,每周二晚上在学校集中授课,“一对一”进行法律知识专题辅导。
“不分清楚这些财产,我们怎么赡养老人?”不久前,苏典乡某村熊家兄弟三人因财产分配引发老人赡养问题。听闻此事后,“红石榴”背包警务队民警杨茜云与村寨里新任“法律明白人”金卫本赶到现场,用专业知识厘清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义务,成功化解这起纠纷。
今年以来,苏典边境派出所聚焦青少年、老年等重点人群,联合多部门整合专业人才资源,组建起1支共12名青年普法志愿者队伍,与基层青年“法律明白人”携手开展“法护银龄”行动,创办“社区警校”暨“向日葵”普法班;将法律知识编成山歌,把防溺水知识画成连环画,通过多元化普法形式,让法治教育像蒲公英般飘进千家万户。
从田间地头的“流动课堂”到校园普法的“向日葵班”,从纠纷调解的“村口唠嗑”到应急演练的实战教学,社区警校的“毛细血管”已深深嵌入基层治理的肌理,让法治之光照亮边疆的每一个角落。盈江边境管理大队全体民警将继续以“俯身为桥、躬身为路”的姿态,在服务中传递信任,在互动中凝聚共识,让边疆的平安与和谐如红石榴般籽籽同心、生生不息。
【编辑:周志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