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里了,这三排旧房子就是腊撒分站前身解放军边防七团一营三连戍边的旧址……”今年3月刚分配下单位的新警杨家发随着站长的介绍抬头望去,一排老营房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院中一株苍劲挺拔的翠柏树冠如云、根系盘结,枝干间仿佛镌刻着岁月的印记。这棵1978年由解放军战士亲手种下的树木,历经四十余载风雨,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象征着“清正如松、众志成城”的戍边精魂。
寻找腊撒的记忆
2022年初,瑞丽边检站腊撒分站民警黄子龙轻轻推开陇川县户撒乡一个老兵家的院门,屋檐下的铜铃正被风吹得叮当作响。七十多岁的老兵颤着手搬出一个樟木箱,箱底那件叠得整整齐齐的65式军装,领章上“七团一营三连”的红星徽章让人眼眶发热。“这是1977年在坪山上连长留给我的……”老兵将一枚“功臣”勋章小心翼翼的递到黄子龙手里。“收集得差不多了。”黄子龙筹备了整整两年的“寻找红关记忆”行动,也算凑齐了最后一个拼图。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旧书桌上,照着那个生锈的军用水壶,学习室中破碎黑板上“为人民服务”的字迹还在熠熠生辉。黄子龙将“功臣”勋章放到了展示区,他想起2年前空荡荡的破旧营房,那些在档案堆里翻找的深夜,更记得老营房废墟前,拄着拐杖的老班长指着杂草丛生的空地说:“当年装备室就在西边第三间,电台就架在杉木桌角……”经过两年走访二十多位老兵,靠着他们带泪的回忆,终于把营房的原貌还原了出来,一块“腊撒文化百花园”的牌匾挂到了营房外。
一蹬台阶上“一九七七年八月”字样还清晰可见,那是老营房建成当天,一个战士趁水泥未干时刻下的“时间线”。这些营房,曾是边疆防御体系的重要节点。斑驳的墙体、褪色的标语与翠柏的生机形成时空对话,象征着一代代戍边人用青春与热血铸就的边防长城,其从军事据点转型为了“精神教育基地”。
旧宿舍的简朴陈设、官兵学习室的泛黄书籍,以及历史图片中官兵雪夜巡逻、篝火旁学习的场景,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可触摸的具象存在。电报机、放映机、马鞍、收音机、马灯、电筒……一件件刻上“岁月”的实物让走近它的人们有了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入警第一课
如今的腊撒分站,翠柏已亭亭如盖。新的办公楼建在老营房的前面,分站没有“拆旧换新”,而是将它再一次从老兵的记忆碎片中翻新,老营房有了新的使命,从“物理屏障”成为了“精神堡垒”。
新警下队、学子研学,分站都会将曾在这里奋斗过20年的老站长请回来上课,聆听“种树育人”的故事,每次老站长都会指着门口的那颗翠柏说:“松柏耐寒,根扎得深才能立得稳;咱们守边关,也得把心扎在这里。”如今,新一代戍边人在旧址旁建起现代化哨所,无人机巡航与红外监测取代了马灯照明,但巡逻路上依然传唱着当年的号子,学习室里还能听到关于“坪山红关”的故事。
新警杨家发报到那天,烈日把边境线烤得发烫,刚放好行囊就被叫唤过去,杨家发走进那几间略带霉味的老营房。十二张泛潮的木板床像停泊在旧时光里的小船,褪色的军装领口磨出了铁丝般的毛边,就像界碑旁那些风吹雨打也不倒的野草,正把新警服上的针脚,一针一线缝进戍边的年轮里,杨家发看见阳光在领章的红绒上跳荡,宛如未熄的星火。
剥落的墙皮下裸露着当年战士刻下的番号,锈蚀的搪瓷缸底还留着茶垢,“扎根边疆、不畏艰辛、艰苦奋斗”的“坪山红关精神”这一刻具象化了,那是一种渗进砖缝里、融在血脉中的传承,杨家发蹲下身,指腹碾过地砖缝里积年的灰土。“装点带上……”班长吴盈龙抛来个小玻璃瓶,杨家发沉默着抓起把白墙灰,碎砖渣混着石灰粉沙沙滚进瓶底,像装进半截凝固的时光。
翻开黄金时代
当杨家发走进第四个房间时,角落的放映机仿佛随着旁边王小波的几本著作播放起了50年前的故事。1969年5月15日,21岁的作家王小波在驶向云南的绿皮车厢里攥紧行囊,工装口袋中的《莱蒙托夫诗选》扉页还夹着母亲塞进的槐花,就这样这个懵懂的知青少年与深藏在云南德宏的雾霭茶园——陇川户撒乡有了一次美好的邂逅,他插队到了弄巴农场景罕14队。
这里的傣族姑娘教他轻捻初春茶尖,将古法制茶的“摊晾回潮”口诀刻在竹筒内侧,三连的战士们与王小波一起为村里的老百姓架起了露天电影,通过这台放映机,让红色电影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点燃了文化的火种,也从这里将党的声音传递到了群众耳边,那些蒸腾着暖意的知青岁月渐渐沉淀成他的处女作《地久天长》里流动的朝暮,更让“为国守门”的使命感与“赤诚相待”的人文情怀化作《这辈子》《这是真的》等作品中跃动的精神底色,也为后期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积累了宝贵的阅历。
从知青岁月纵观移民管理队伍的历史沿革,一代代的戍边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新时代的知青。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管理警察和王小波一样,懵懂时因“边”结缘,因“边”汇聚,都因“边”有了相似难忘的人生经历。当人们追溯这位文学巨匠的创作源头时会发现,户撒乡坪山通道上飘扬的旗帜,早已在字里行间投下永不褪色的光芒。
走进大山
杨家发正看着老物件穿梭于那段流金岁月,一张老照片引起了他的注意,泛黄的照片上,4名战士身挂配枪,正站在一处“碉堡”工事之上眺望远方,其中一名战士却穿着便服。班长吴盈龙看出了他的疑惑,随手指向挂在墙上的一副巨大的照片说:是发生在那个位置的故事。
原来,前哨排并非在腊撒分站的营区,这里的老营房是连队所在处,而距这里15公里外大山深处的坪山才是“前哨排”的驻扎点,上世纪80年代的前哨排负责碉堡、战壕和39-41号界碑之间边境管控任务,他们靠两匹军马维持着与外界的联络。
那天这4名战士就是在这里拍的照片,当天一名贵州籍的战士已经服役期满,举办完退伍仪式的他打包好了行囊登上了送行的车辆,却在这时突然接到命令,山上有境外武装人员溃入,前哨排力量不足急需支援,他果断响应号召,回援前哨排,留下了这张穿便装携枪站岗的珍贵照片,而这名老兵超期服役了一年多才下山。
时光穿梭,岁月荏苒,前哨排的使命随着时代的变迁从建碉堡、挖战壕变成了守丫口、保畅通,新的验证大厅也在大山里成为地标建筑。“从这里出发,左边上山是40号界桩,右边上山是41号界桩……”班长才下车就迫不及待的介绍起这里的情况,如今的腊撒分站管辖着坪山通道以及中缅40号、41号界桩之间4公里长的边境线,无人机在雾中编织光网,但新警考核仍要徒步在密林走完这巡边路。
泥泞的攀登过程中,班长似乎看出了杨家发的疑问,于是拍着他的肩膀告诉他:“别小看这一小段路和这两山之间的小缺口,被两山挤压形成的丫口是方圆30公里内中缅交流的唯一通道,也就会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说着他们已经穿过了一片丛林,杨家发顺着班长手指方向看去,缅甸的山与中国的山层峦叠嶂、高耸入云,班长告诉他,最近3年,他们在这4公里的山路上查获了运输毒品案件、走私活体牛案件、偷越国边境案件等10余起,有力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取得了很好的震慑效果。
是腊撒不是拉萨
“是腊撒不是拉萨……”杨家发想起分配那天闹的笑话,以为被分配到西藏拉萨的他吓了一身冷汗。到了腊撒分站后他才知道,原来闹这样笑话人不只他一个人。黄子龙是腊撒分站的老民警了,他在这里坚守已有10个年头,有很多次机会将他调整到城区的单位他都婉拒了,没说具体的原因,只是告诉大家,他在腊撒还有事情没有做完。
那年他和战友们一起去参加了局里组织的“边守·边爱”联谊活动,他和两名一起去的战友都因为“lasa”的发音被相亲对象误解遭到拒绝。而来到这个属于陇川县户撒乡的小村落后,杨家发彻底被震惊了,当地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群居于此,“撒”在当地是坝子的意思,“腊撒”在景颇族里又称“礼物”,他们把这深山里的坝子比作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直白的表达着当地少数民族对这里的热爱。他们将党和国家的关心,浪漫的种进田里,用不同颜色的水稻拼出各类图案。“腊撒”不是“拉萨”,这个也经历过“改土归流”的小乡村,有着它独具特色的美,也有着属于“边关”“边防”的深刻记忆。
也许黄子龙没有完成的事就是要寻找那些腊撒的记忆,老照片、旧物件被一件件找到时,翻开的都是崭新的一段记忆,述说的都是历史无法磨灭的“戍边岁月”,“扎根边疆、不畏艰辛、艰苦奋斗”的“坪山红关精神”,在一代又一代戍边人的传承中,蜕变成了瑞丽边检“扎根边疆、奋斗边疆、建功边疆”的戍边精神。
当山间的第一缕曙光刺破云层,坪山上,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们踏着前辈在石阶上磨出的足印,化身移动的界碑抵御瘴雨蛮烟,将“坪山红关精神”镌刻成时代的印记。当朝霞为41号界桩镀上金边,老营房的每一粒尘埃都在晨光中起舞——那是无数戍边人用青春浇筑的精神界碑,将忠诚写进山河的褶皱,让信仰在年复一年的新绿中永续传承。
【编辑:周志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