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法院是不是早把我这事忘了?几个月没个信儿!”
电话那头,申请执行人车某的声音焦灼中带着明显的不满与质疑。几个月杳无音讯,让这位朴实的汉子对法院的执行工作充满了负面情绪,甚至心生怨怼。
“您别急!”电话这头,湖北省孝感市人民法院执行法官沉稳而清晰地告知,“您那笔4万多元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款,已经全部执行到位,给您打电话就是为了和您交代领款的事儿!”
听到这儿,电话那端瞬间安静了,紧接着是难以置信的惊喜:“啊?真的吗?……好,好!”
时间倒回2个月前。车某的案子——一起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标的额四万二千余元。摆在执行法官面前的,却是一个棘手的开局。
网络查控与传统查询的结果令人失望: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银行存款仅有一万多元,远不足以覆盖全部赔偿。唯一有价值的线索,是其在老家有一套旧宅。依法查封是必须的,但后续呢?启动评估、拍卖程序,不仅意味着漫长的等待,更牵涉到一个现实问题:这套房很可能是被执行人年迈母亲唯一的住所。强制拍卖固然能实现债权,却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让一个家庭陷入更深的困境。
面对僵局,干警没有选择“一拍了之”的简单路径,而是将目光转向了“人”。
“案子要结,但更要讲究方式方法,既要兑现法律文书确定的权益,也要最大限度减少对各方的不利影响,促进矛盾实质性化解。”这是执行干警们反复研讨后达成的共识。他们决定主动出击,寻求“最优解”。
深入监狱,执行干警们直面正在服刑的被执行人何某。
“我愿意赔偿,但我还在服刑,拿不出这么多钱。我儿子有一份保险,这是他仅存的保障了。房子是我老母亲和哥哥一家在住,没有了房子他们怎么办?我会积极配合,和我家人联系,希望法院不要拍卖房子,不要动我儿子的保险。”何某的言辞恳切,也打开了案件的突破口。
顶着烈日,执行干警们数次驱车前往被执行人远在乡下的老家。
他们沉下身子,走进家门,坐在被执行人老家的堂屋里,面对其焦虑的母亲和忧心的亲属,耐心沟通。执行法官拿出判决书,逐条解释法律义务的严肃性,清晰地告知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也体察着这个家庭的困境,诚恳地表示理解房产对他们的重要性,也坦言法院不希望走到强制拍卖那一步。
“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是认罪悔罪、弥补过错的重要表现,监狱方面在考核他改造表现时,会把这个作为重要的积极因素考虑,这对他争取减刑、假释,将来早点回家,重新开始生活,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执行法官直指家属关切的核心,语重心长道。
一次、两次、三次……干警们不厌其烦地释法明理,设身处地的真诚沟通,逐渐融化了家属心中的坚冰,穿透了他们的顾虑与侥幸。
功夫不负有心人。干警们的柔性策略奏效了。
何某狱中联系家人,表达了履行赔偿的意愿。干警们情、理、法交融的真诚沟通,也打动了被执行人的家属。他们最终决定,克服困难,自行筹措资金。6月24日,四万余元的赔偿款,打入了法院的账户。
款项到位,并非终点。干警们深知,及时沟通、消除误解同样重要。于是,便有了开头那通至关重要的电话。
执行法官第一时间拨通了车某的号码。面对车某积压已久的怨气,执行法官没有急于辩解或推诿,而是耐心倾听,待其情绪宣泄后,才沉稳地告知了这个好消息。从质疑到惊喜,车某态度的戏剧性转变,正是对干警们2个月来默默付出的最好回应。
考虑到车某年纪大,不便奔波,干警们驱车前往车某的住所地,一字一句向车某解释领款流程。当他从签下账户确认书,接过那份标志着案件圆满执结的结案通知书时,他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四万余元,数额不大,却重如千钧。它是司法裁判权威最终落地的关键一环,它的圆满执结,亦是人民法院践行“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理念的生动写照。
小案件,大民生。一次次登门拜访,一次次狱中恳谈,一次次耐心倾听与细致阐释,执行干警们俯身向下,深入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证明着法院人的责任担当、司法智慧——无论案件标的大小,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司法裁判,都值得全力以赴;无论执行过程多难,只要心系群众、用心用情,总能找到化解矛盾的良方,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温暖与力量。
【编辑:周志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