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云南德宏陇川边境管理大队陇把边境派出所在积极推动“主防”警务机制和基层治安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深刻把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前沿性和重要性,以“防患于未然”为工作理念,立足辖区地域实况,总结、梳理、提炼以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经验,推出“五位一体”工作法(主动摸排预警—精准分类受理—警网动态管控—联动专业破局—回访巩固成效),调处了各类矛盾纠纷53起,调解成功率达95%,解锁基层矛盾纠纷调解新效能。
警务前置构建预防预警机制
针对以往“单位-村寨”往返跑的情况,陇把边境派出所将社区警务前置作为切入点和破局口,以龙安警务室为基点派驻1名副所长,3名社区民警驻村工作、生活。同村而住、同路相行、同水共饮的地缘优势,使民警深度融入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社区警务实现了从“下社区”到“在社区”的根本转变。
村头寨尾、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无论是工作时入户,还是业余时寒暄,每一次警民相遇都是“社情民情”的动态更新和矛盾纠纷的排查预警。依托日益浓厚的警民情感和信任关系,一些平时难发现、未爆发的潜在矛盾苗头和隐性纠纷风险等关键信息能够及时发现、捕捉。民警根据矛盾纠纷性质、激烈程度、涉及人数及危害程度主动进行风险评估与等级划分,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实施差异化预警响应与动态跟踪,高风险(红色)矛盾迅速介入,中风险(黄色)矛盾跟踪稳控;低风险(蓝色)矛盾纳入关注,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开展奠定精准干预基础。
专业设岗精准分流纠纷类型
为拓展矛盾纠纷来源渠道,陇把边境派出所积极协调驻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联合推动,实体化运作村级综治中心,将驻村社区民警任命为中心副主任,把警务与村务进行有机融合。村级综治中心专门设立矛盾纠纷服务岗,统一受理自主摸排、群众反映、上级交办的各类矛盾纠纷信息,成为社区民警主动摸排以外,村寨矛盾纠纷来源与信息归集的核心枢纽。
中心采取分类甄别、分析研判、风险评估、精准流转的工作模式,对排查、掌握、受理的矛盾纠纷,结合“三色图”风险预警,及时组织专题研讨,并根据法律属性、事实基础、争议焦点及当事人核心诉求,明确民事纠纷、行政纠纷、涉法涉诉纠纷范畴。
对法律明确可调类纠纷,民警与工作人员及时商定调解方案,确定人员分工、组织开展调解。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和超出调解范畴的,迅速启动“警调对接”或“诉调对接”机制,移交回所依法处理或指引当事人通过诉讼途径解决,保证了矛盾纠纷“应调尽调,当转则转”的工作态度和“调解的归调解,法办的归法办”原则底线。
警网融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陇把边境派出所立足基层治安治理齐抓共管长效机制,聚焦龙安村村情实况,组建了陇川县首支群防群治队伍——龙安义警。龙安义警成员由村组干部、退役军人、先进党员和热心村民组成,构建出社区民警、义警队长领导义警组长,义警组长指导义警队员,义警队员以居住房屋为中心联系周边邻里住户的树状组织架构,将警务网格的触角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村。
龙安义警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对矛盾纠纷时刻保持高度敏感,密切关注警网的“风吹草动”, 对于周期性长、情况复杂的矛盾纠纷,义警队员发挥起动态跟踪与情绪疏导的关键作用。通过日常接触、侧面了解等方式,密切掌握当事人思想动态、行为倾向及纠纷进展,为后期调解策略调整、加强干预争取有利条件。
多元联动构建专业部门携手共调
针对农村常见的山林(土地)、种植(养殖)、邻里(婚恋)等矛盾纠纷,陇把边境派出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搭配格局,积极推动驻地党委政府构建“1+N”联动调解(“1”即村级综治中心受理,“N”即政府专业部门参与)的“多元解纷链”模式,形成攻坚克难的专业合力,既保证了矛盾纠纷争议点的权威解答,又增强了公信力和说服力,当事人更易信服和接受。
对于积怨深、对抗强、久调不决的“硬骨头”,陇把边境派出所牵头,联动驻地党委政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制定攻坚方案和明确责任,持续性施加专业的影响力和综合协调力。
“守成保泰”闭环巩固调化“最后一公里”
调解成功后,立即组织当事人签订内容规范,责权明晰的协议书,同时主持人、参调人、见证人逐一签名,人手留档,为后续协议履行提供监督保障;在协议履行关键节点,民警不限形式做好跟进关注,发现异常及时启动补调措施。
协议履行后,民警通过入户走访、民情收集和义警反馈等渠道,多方掌握调解后续,切实巩固调解成果,确保达到“事了人和、事心双解”的根本目标。
排查矛盾、化解纠纷、促进和谐……站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目瑙纵歌之乡”——陇川,陇把边境派出所正以根植人民的赤诚心态和凝聚群力的奋进姿态,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鲜活力量。
【编辑:周志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