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治乡村> 详情
青春寻红迹 边关践担当
2025年07月11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黄贻业

        7月9日,广西崇左边境管理支队科甲边境派出所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广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青春寻红迹 边关践担当”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的师生们。一场以边关为课堂、以历史为教材的“行走的国家安全思政课”,即将在这里开课。

  

  炮火记忆里的家国同心,是最鲜活的教材

  

  武德乡科甲村村委会议室里,该所特意邀请了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来和同学们见面。当老兵一句“写血书的时候,没想过能不能活着回来,为了国家,身死不怕”出口,现场瞬间安静下来。这些亲身经历过战火的老人,他们的故事比任何课本都更能让“家国”二字直抵人心。老兵们讲起当年的战斗,讲起牺牲的战友,讲起如今边境的安宁,字字句句都在告诉我们:和平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有人用热血换来的。

  

  青春与边防的“双向奔赴”,碰撞出责任的火花

  

  在该所的座谈会上,实践团的老师介绍了学校的情况和这次实践的初衷,民警向同学们详细讲了现在边境管理的现状——那些巡逻路上的陡坡、防控中的难点,还有无人机巡航、智能监控这些现代化科技在守边中的应用。没想到同学们听得格外认真,纷纷结合自己的专业出主意:学新媒体的想帮民警们拍守边故事,学法律的想为边民普及边境法规,学外语的希望能在跨境协作中出份力。看着他们眼里的光,民警真切感受到,青春的力量与边境管控的责任,原来可以这样“双向奔赴”。

  

  界碑前的责任课,让国土意识扎根心底

  

  “跟着我们走一遍巡边路,才能真正明白‘寸土不让’的分量。”带着这样的想法,该所民警领着同学们踏上了前往中越916号界碑的山路。崎岖的小路、闷热的天气,才走了一半,就有同学喘着气说“原来你们每天巡逻这么辛苦”。到了界碑前,民警指着碑上的“中国”二字,讲起了一代代戍边人守护这里的故事:烈日下的巡逻、暴雨中的坚守、深夜里的警惕……看着同学们轻轻抚摸界碑、认真合影的样子,“国土完整”“国家安全”这些词,已经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深深烙印在同学心里的责任。

  

  防炮洞里的历史课,触摸烽火岁月的温度

  

  科甲村农橄屯的防炮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该所平时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民警邀请老兵带着同学们走进洞里,看那些斑驳的洞壁、遗留的战斗痕迹,听当年在这里发生的浴血奋战。当老兵指着一块弹痕累累的石壁说“这里曾挡住过敌人的进攻”,同学们都屏住了呼吸。在幽暗的光线下,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能触摸到的温度、能感受到的震撼。那一刻,爱国主义的种子,正在这些年轻人心里悄悄发芽。

  

  烟火集市里的平安课,读懂守护的意义

  

  民警带同学们去了热闹的科甲边境集市。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边民们脸上的笑容……这寻常的烟火气,其实是我们每天守护的目标。“你们看,这平安祥和的日子,就是国家安全最真实的样子。”民警对同学们说。看着他们在集市里和边民聊天,感受着这份安宁,同学已经读懂了:边关的坚守,从来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守护这人间烟火。

  

  送实践团离开时,有同学握着民警的手说:“以前觉得国家安全离自己很远,现在才明白,它就在界碑上、在巡逻路上、在每个人的坚守里。”听到这话,民警觉得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没有白上。作为移民管理警察,守好边关是我们的职责,而让更多年轻人懂得这份守护的意义,让他们把“担当”二字刻进心里,同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青春寻红迹,边关践担当。愿这些年轻的身影,能带上在边关收获的感动与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片土地。而我们,会继续在这里,守好每一寸疆土,等更多人来听边关的故事,等更多青春力量,与我们一起,让国家安全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编辑:周志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