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治乡村> 详情
143例信用修复为企业注入新生动力
2025年07月21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陈诚

        一笔955万元的货款拖欠,压垮了汉川建材龙头企业的资金链;

  

  一份突如其来的调解违约,让5家关联企业卷入信用危机;

  

  一纸《预发布限制消费令告知书》,成为困境企业重获新生的转折点;

  

  一套“预惩戒+督促+修复”组合拳,最终让5家涉诉企业信用污点全面清零——这场发生在汉川的涉企纠纷化解实践,正是湖北省孝感人民法院以信用修复机制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

  

  2024年5月,当武汉某岩土公司等5家企业再次违约导致955万元调解协议陷入僵局时,汉川人民法院执行法官的办公桌上摆着两种选择:直接启动失信惩戒强制划款,或探索柔性执行新路径。“强制划扣固然快捷,但可能扼杀企业造血能力。”经全面研判,法院打出“惩戒+督促+修复”组合拳:

  

  通过全国法院查控系统锁定其隐蔽资金后,向被执行人送达《预发布限制消费令告知书》,同步冻结500万元账户资金,首笔执行款兑付申请企业缓解其发放员工工资燃眉之急;

  

  摒弃“一刀切”查封,预留经营周转金维持被执行企业正常生产;

  

  联合市信用办启动执前督促,向相关责任主体发送信用预警,释明失信后果,告知修复条件;

  

  向次债务人发出履行债务通知,责令15日内履行债务,释明拒不协助执行法律后果……

  

  压力传导立竿见影。次债务人在规定时间内全额支付工程款,直接抵扣被执行企业剩余债务。随后被执行企业筹足尾款清偿全部债务。

  

  结案后,更让企业惊喜的“司法售后”接踵而至:

  

  法院主动出具《信用修复证明书》,同步撤销失信公示信息、解除消费限制措施,消除其在政府采购、招投标、信贷融资等领域负面影响,实现“执行一案,救活两企”的司法效果。

  

  从“强制扣划”转向“信用激励”,从“执行困局”化为“共赢生机”——武汉某岩土公司的重生之路,是孝感法院创新运用信用修复机制精准纾困护企的一个小小缩影。今年1至6月,全市法院已累计为143家主动履行义务的企业完成信用修复,让“失信污点”转化为“守信红利”。

  

  “法院的信用修复,不是对失信行为的‘松绑’,而是对积极纠错、诚信履责市场主体的有力支持,更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司法举措。”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肖中兴强调。

  

  当前,孝感两级法院正持续深化信用修复机制,将其与促进企业合规经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努力让司法的善意与智慧,转化为滋养孝感经济沃土、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法治动能。

  

  【编辑:周志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