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校园重闻读书声。当“开学第一课”的铃声在全国各地响起,法治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分量,走进课堂,走近青春。这已不仅是一堂普法课,更是青少年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青春“必修课”。
法治第一课,究竟讲什么?
用案例说话。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生活。近年来,多地法治课堂一改照本宣科的传统,用真实案例切入,以“听得懂”的案例阐释“听得进”的法理,拉近法与生活的距离。某地高中生将闲置微信账号出租给“中介”用于实施裸聊敲诈,检察官用这一身边事例,揭开“小利”背后的“大坑”;校园欺凌事件中施暴者最终担责,法官以案释法,让“玩笑”与“伤害”的界限清晰可辨。法治教育,正从知识灌输走向意识唤醒,让孩子们看清风险、懂得底线。
给家校“补课”。法治第一课的受众从不仅有孩子,针对教师、家长的“法治讲堂”“法治家长会”等各类法治教育形式应运而生,日益丰富,发挥作用。如宜昌市夷陵区检察院针对辖区新入职教师开设了“强制报告第一课”,检察官通过真实案例解读、责任明晰和流程指导,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法治敏感性与履责能力。这一举措,同样是实现校园安全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的关键一环。
让方法实用。法治的真谛,不在于背诵多少条文,而在于能否用于自我保护和生活实践。在防治校园欺凌等宣讲中,除了宣讲危害,更应教会学生如何识别欺凌征兆、如何有效寻求帮助、如何保留证据等实操技能。让法治教育从“你知道什么”转向“你能做什么”,让规则长出牙齿,让法律成为实用工具。
法治第一课,为何非讲不可?
风险无处不在,法治教育是“刚需”。校园欺凌、网络诈骗、性侵害等案件时有发生,青少年往往是最脆弱的群体。法治教育提供的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是帮助他们识别风险、自我保护的重要工具。
价值观塑造期,需要法治“导航”。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法治教育传递的公平、正义、责任、规则等理念,将影响他们一生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
时代发展要求,法治素养是“标配”。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从娃娃抓起,培养具有法治信仰的新一代,亦是为未来奠基。
法治第一课,怎么讲才能更入脑入心?
从“宣讲”到“对话”,要让课堂活起来。法治教育要摒弃说教味,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对话。模拟法庭、法治辩论赛、情景剧等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往往比单纯讲课更有效。玉溪市华宁县检察院为新生量身打造“法治讲座+趣味游园”双载体形式法治第一课,系列紧扣未成年人呢保护法律法规的趣味游戏,让法治游园成为新生争相参与的“法治打卡地”。
从“单打独斗”到“多方合力”,要让保护网更牢固。法治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家庭、社会、司法等多方协同发力。检察官、法官、公安干警、律师等专业力量的加入,“法治副校长”送课进校、“模拟法庭”体验教学、“社区法治讲堂”常态开展......多维力量的参与、多种形式的探索正逐渐织就一张坚实的未成年人保护网。
从“一次性”到“常态化”,要让效果更持久。法治教育不应是开学季的“一阵风”,法治信仰也并非一次宣传就能树立,它需要持续滋养、长期浸润。很多地区已将法治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体系,法治副校长的职责也日益充实规范,如陕西省教育厅等十部门日前印发的《陕西省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工作规范》中,就对聘任程序、履职保障、履职重点、培训管理等内容予以了明确。推动法治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信号已愈发清晰,使法治从“开学第一课”延伸为“人生每一课”的探索仍在继续。
法治第一课,与其说是一堂课,不如说是一次播种。它给学生以盔甲,给教师以准绳,给家长以钥匙,当他们携手合力,法治的种子才能真正发芽,这些种子今日或许无声,来日却可能长成守护一生的参天大树。
【编辑:周志晟】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