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基层基础工作是边境辖区治理的“压舱石”,更是服务群众的“连心桥”。为积极适应新时代公安工作新要求、新挑战,广西崇左边境管理支队下冻边境派出所坚持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聚焦信息采集、矛盾化解、普法宣传、治安防控、民生服务等关键环节,通过工作重心前置、力量下沉、智慧赋能,全面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切实将警务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用“实招”换“实效”,全力守护边境辖区安全稳定。
数据筑基,绘就精准治理“一张图”。信息是现代警务的基石。下冻边境派出所坚持以“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为切入点,构建“大数据+网格化+责任制”管理机制,运用警务通实时导入数据至社区警务App,同步精准建立8类重点人员“数据库”,率先实现“一标三实”录入率、重点人员建档率两个百分百的目标,这不仅是一本清晰的“人口账”,更是一张精细的“防控网”,为实施精准评估风险、预判形势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形成了“底数清﹣定级准﹣联动管﹣常跟踪”的闭环链条,有力将防控根基深植基层土壤。

矛盾溯源,打造多元解纷“终点站”。纠纷化解在早、在小,是预防警务的核心要义。下冻边境派出所积极践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接访、大化解”活动,将工作阵地前移,把脚步迈向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全面排查土地、邻里、家庭、情感等纠纷苗头,逐一建立工作台账,认真分析矛盾根源与症结,第一时间联合综治办、司法所、村委会(社区)等部门力量,形成“派出所+N”的联动调解模式,综合运用法律宣讲、情理疏导、案例类比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化解分歧,对已化解的纠纷建立跟踪回访机制,巩固调解成果,从排查、介入到回访,逐步形成了形成了精准识别、多元协同、动态跟踪的工作闭环。今年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6起。
普法润心,搭建法治宣传“新课堂”。教育为先防犯罪,普法先行促守法。为了让群众"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上",下冻边境派出所积极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新路径,联合综治办、司法所开设“法治夜校”,利用晚间闲暇时间为村民宣传讲解《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身边法条”,结合调解的真实案例(如邻里侵权、土地纠纷、家事矛盾)以案释法,精心制作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和实用宣传扇,在警民联系群、重点场所交流群中定期推送典型案例普法短视频,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够学到法律知识。同时,围绕反偷渡、毒品危害、公共安全等问题,到辖区学校讲授“开学第一课”,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巡查结合,织密辖区治安“防控网”。巡查防范风险隐患,是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的有效途径。下冻边境派出所突出抓好重点时段、重点场所、重点区域巡查检查清查,严格落实“三见警”工作要求,最大限度把警力摆在街面,科学设置“必巡点”“必巡线”,突出显性用警、整体巡控和重点守护,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案事件发生;以“日常清查+突击清查”的方式,集中警力认真开展“九小场所”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面对辖区特种行业及重点行业场所、涉危爆、工地工棚等其他治安复杂场所进行安全检查隐患排除,最大限度挤压各类违法犯罪空间。同时,把校园安全作为重中之重,严格落实“护学岗”机制,积极推动并监督辖区学校全面落实校园安防“四个百分百”措施,营造安全稳定的教学环境。今年来,治安警情数同比下降34.3%。
服务暖心,畅通便民利民“快车道”。优质服务是密切警民关系的最佳纽带。下冻边境派出所牢固树立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服务理念,组织民警带着“问题清单”“宣传手册”走进村民家,既坐下来听群众说“家长里短”,也俯下身帮群众解“急难愁盼”,了解群众对治安、服务的诉求,户籍窗口推出“预约办事”“延时服务”“送证上门”等便民服务活动,开辟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办证“绿色通道”以及上门办理模式,推行无犯罪记录证明、临时身份证明网上办理事项,用实际行动诠释“服务不缺位”,将温暖与便利送到群众家中。

治理创新永无止境。下一步,下冻边境派出所将继续践行“做强基层、做实基础”工作理念,继续深化“主动警务、预防警务”模式,不断探索符合边境地区特点的治理新路子,努力创造更加安全、稳定、和谐的边境社会环境,持续筑牢辖区平安防线。
【编辑:周志晟】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