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治乡村> 详情
湖北建始:“民生商铺”让社会综合治理有力度有温度
2025年10月22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马宏婷 郭晓亮

       “身体不行了,田里的活儿也没人干,我没有生活来源了。”银发老人李某步履蹒跚地来到湖北省建始县综治中心“检润新枫”检察工作室,讲述自己的困境。

  

  李某因琐事与胞兄发生争执,冲突中被推倒在地导致股骨骨折。双方虽经检察官释法说理达成谅解,但后续再次产生分歧。为彻底化解矛盾,县综治中心受理李某诉求后,立即派出专职调解员、检察官与镇、村综治干部一同前往当事人家中,通过评理说事的方式融法、理、情于一体开展调解,最终促使二人重归于好。

  

  建始县地处鄂西南武陵山区腹地,依托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将综治中心打造成为集矛盾化解、风险防控、便民解忧于一体的一站式“民生商铺”,把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的烦心事能够“就地化解、不出家门”。

  

  县级“解纷超市”:疑难杂症“一站清”

  

  走进建始县综治中心服务大厅,敞亮整洁的环境令人倍感舒心。柔和的阳光透过明净的玻璃窗,映照在“只进一扇门,解决心中事”的醒目标语上,传递出温暖而坚定的服务理念。

  

  大厅中央设有统一接待受理服务台,负责接待办事群众、登记各类诉求。两侧分布着县直部门的信访受理、公共法律服务等窗口,工作人员与来访群众的交流声和键盘敲击声交织,秩序井然。

  

  为推进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建始县今年对县综治中心进行了升级改造。按照“五个规范化”要求,规划设置了占地1200余平方米的六大功能分区,县直政法单位以及人社、妇联等12个部门32人常驻办公,其他相关部门轮驻、点驻、随叫随驻。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行业性调解组织全体入驻。提档升级以来,中心共登记受理群众诉求387件,办结率达87.8%,其中矛盾处置、纠纷调解和信访受理类诉求占比超过60%。

  

  “我们要将县综治中心真正建设成集调解、仲裁、信访、诉讼、心理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品类服务超市’,打造多元化、专业化、人性化的一站式纠纷化解平台,努力让‘办事到政务服务中心、解决纠纷到综治中心’成为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刘东表示。

  

  于某与某房地产公司因商铺买卖产生纠纷,经法院一审、二审判决双方仍存在较大分歧,于某多次反映诉求。9月4日,法院院长张钘在县综治中心主持研判,召集相关部门拟定协商方案,并与当事人见面沟通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案结事了。

  

  建始县委坚决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体化运行平安建始建设协调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发现、调处化解、反馈报告、抚慰救助四项机制。每周四,县委负责人和公检法负责人轮流进驻中心,主持研判重大矛盾风险化解。推动初信初访量大幅下降,民商事案件调撤率和一审服判息诉率持续上升。

  

  乡镇“综治便利店”:矛盾纠纷“即时解”

  

  “花坪镇近年来聚焦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目标定位,主动打破部门壁垒,将分散的‘单打力量’拧成守护稳定的‘一股绳’,真正做到了条块深度融合、部门高效联动。通过摸排、研判、交办、处置、督导、反馈、回访、评估的全周期跟踪,以工作的‘确定性’有效应对风险的‘不确定性’,构筑起了镇域坚实可靠的‘大平安’防护体系。”花坪镇党委书记、综治中心主任崔显龙介绍。

  

  各乡镇综治中心化身24h便利店,以一个中心统筹派出所、司法所、法庭、信访,其他部门吹哨报道的“1+4+N”机制,全天候找漏洞、堵窟窿、防透风,所有社会治理事项先导入、再分流,让群众最多跑一次、跑一处。为健全组织体系,强化统筹力量,乡镇综治中心主任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一把手统筹督导压实层级责任;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分管负责,每周研判协调处置;设立专职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运转。建立起一般矛盾风险在村(社区)、部门领域内形成“小闭环”化解,重点风险党政提级研判“大闭环”处置相结合的工作体系,确保大事不出乡镇。

  

  根据当地实际,各乡镇综治中心不断丰富创新工作方法。高坪镇通过排查、联调、回访三级递进贯通坐诊接访、问诊排查、急诊快调、会诊攻坚、复诊回访等流程,以“三前五诊”工作法打造前端主动预防、中端联动化解、后端跟踪管理的全链条治理体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推动47件信访积案化解,其中包含8件超过十年的历史积案。初信初访化解率提升至97.4%,连续5年未发生极端案事件,实现‘零民转刑’‘零群体事件’目标,全镇治理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龙坪乡距离建始县城80多公里,山大人稀、位置偏远。该乡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开发“书记听我说”微信小程序,群众按需“下单”,诉求直达乡党委书记,“一键”联通干群。乡综治中心建立“广泛宣传、统一受理、书记签批、分类处置、领导包办、各方联动、限时办理、及时反馈”的工作机制,确保问题零积压、诉求即时办。

  

  “我家门口的通信线杆意外倒伏,车辆无法通行。我通过‘书记听我说’小程序反映后,很快就有工程师傅上门处理。”龙坪乡龙潭社区五组居民黄玲由衷点赞。

  

  村头“平安小卖部”  家长里短“当日销”

  

  在全县179个村(社区),综治中心作为“平安小卖部”扎根群众身边,让矛盾化解如“柴米油盐”般融入日常生活,做到小事不出村。

  

  “社区设立‘评理说事理事会’,邀请老党员、退休干部等五人当理事,专职调处纠纷。同时创新推行‘流动评理说事点’,矛盾纠纷在哪里,评理说事点就流动到哪里。现场组织群众开门说事,实现群众“心结”群众解。”高坪镇石垭子社区党总支书记黄治泽说。

  

  五老人员、乡贤能人、明白亲属等做“评理说事员”。全县1764名评理说事员携手339名政法综治干部、490名驻村工作队成员,因地制宜在凉亭、竹林、院坝等400余个评理说事点开展矛盾纠纷评理说事,面对面沟通,融通情理法纪,把来龙去脉讲清楚、说明白,求得定分止争“最大公约数”,实现案结心结,事了人和。

  

  网格员、党员中心户等做“纠纷理货员”。充分发挥情况熟悉、走访方便优势,常态开展矛盾风险每日摸排,全面及时掌握矛盾纠纷第一手信息,变被动受理解决为主动排查化解,做到边排查边化解。漆树垭村网格员邱军在日常排查中发现一起山林边界引发的邻里冲突,随后连续多日入户调解,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两家人还邀请邱军一起吃了团圆饭。

  

  民辅警、法律明白人等成为“法治导购员”。全县264名村(社区)民辅警、1916名法律明白人运用乡土语言开展普法,参与矛盾调处,开展法治宣讲,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治氛围。大树垭村法律明白人黄彩森在化解村民黄某与马某因肢体冲突导致的矛盾纠纷时,积极请求办案机关的法律协助,通过释法明理引导双方达成刑事和解。

  

  从县级“解纷超市”的多部门联营,到乡镇“综治便利店”的快反机制,再到村头“平安小卖部”的邻里自治,“全县集中资源、服务和力量,用三级民生商铺贯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变‘中心’为‘心中’,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这种融合法治化、乡土气、人情味的治理模式,让社会综合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媛说。

  

  【编辑:周志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