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画艺术> 详情
林下风雅——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作品赏析
2021年09月16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赵墨

       在中国历史上,“仕”与“隐”的矛盾始终存在,文人一方面读书取仕,渴望在庙堂之上实现理想抱负,又在政治晦暗、社会动荡之际,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挣脱樊笼,寻找自由自在、栖隐林泉的隐士生活。因此,“隐居”一度作为修身养性、摆脱世俗的理想选择,成为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以隐逸或名士为主题的人物画,人们通常以“高士图”称之。这类绘画常以史传所载的名人典故为题,加之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物情态的提炼和描绘,唐宋以来逐渐成为人物画中的专门题材。远离政治嚣扰,保持人格独立与精神超脱的隐居固然迷人,但与同道中人的交游、雅集,不仅为苦闷、孤独的内心带来了陪伴的乐趣,也为文人寻找到更为丰富开阔的艺术世界。这两条看似不同的道路,相互交错、编织,在此之间,中国古代文人追寻、建设出自己独特的精神家园。


       9月1日,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二期“林下风雅”开展。本次展览选取了76件兼具艺术性和历史价值的珍贵画作予以展示,分为“避世高逸”“宴居幽兴”两个单元,既表现了那些拒绝入仕或弃官退隐之士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道德追求,也涵盖了历史上不同时期、处境各异的读书人的风流韵事和高雅生活情趣。“避世高逸”中选取的历代高士因历史背景、家世出身、人生经历及个性气质的不同,其隐遁方式与精神内涵也各有差异:有坚决不入仕者、先仕后隐者、先隐后仕者,甚至是以隐待仕者。我们能在这些作品中看到文人在隐逸状态下的言行与风度,其中“竹林七贤”“归去来兮”等经典画题还选用了不同时期与风格的多幅作品共同呈现,以便观者了解其造型、构图及技法的传承和嬗变。“宴居幽兴”单元则表明魏晋以来,“隐逸”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建园幽居,在城市山林中既能享受诸多生活便利,又远离政坛喧嚣,通过著书立说、文会雅集、调琴吟月、莳花品茗、鉴古赏画等活动怡悦性情,由此产生了大量描绘诸如“兰亭修禊”“会昌九老”“西园雅集”等内容的经典画题,为历代画家和鉴赏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与审美体验。


       六逸图


未标题-3.jpg

【唐】陆曜(传) 六逸图(局部) 纸本设色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南京出土的南朝时期“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其纤细流畅的线条,人物清癯的面容和俊秀优雅的仪态,不但与史书中对七贤的相关记载高度契合,其表现技法也明显地带有顾恺之、陆探微的遗韵。另外,这种借鉴自古代对帝王形象以横幅逐个描绘,并配以标示人物身份或品行文字的方式,为后世画家树立了典范,唐宋乃至明清历代的此类题材,在构图、技法上基本延续了这一传统。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传为唐代陆曜所绘的《六逸图》,是件无作者款印的古摹本。它描绘了汉魏、两晋时期六位名士,依次为马融坦卧吹箫、阮孚金貂换酒、边韶腹笥五经、陶潜葛巾滤酒、韩康布衣制药、毕卓盗酒焊嘴,每位高士像旁有小篆书写画中人名及其相关故事。其人物形貌古拙,主题人物与侍仆之间大小比例保留着早期人物画的特点,并以色笔在墨描的基础上加以复笔描染,此法在《列女仁智图》等早期人物画上皆有类似呈现。作者通过刻画六人裸裎的状态以及他们无视世人讶异目光的各种任性、荒诞言行,体现了后人对魏晋风流旷达的仰慕与想象,是我们研究早期高士画题材的重要资料。


       文苑图

未标题-4.jpg


【唐】韩滉(传) 文苑图 绢本设色

       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即使没有兰亭那样卓著的声名,“琉璃堂”或许也能算作一个重要的文化标识。唐代以来,琉璃堂成为许多学诗者至为景仰之所,不断复述且继续生成的有关“琉璃堂”和“琉璃堂人物”的知识与文本,也令这一话题具备持久的影响力。


       故宫博物院藏旧传为唐韩滉所绘的《文苑图》,是五代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后半部残本,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版本则皆为后世人仿制,徐邦达先生早有专文考证。


       此图描写了集会中的四位诗人,在造型清奇的松树下或立或坐、搜肠刮肚的景象,一位侍者正为其研墨。作者以简劲而略带颤抖的细笔,勾画出人物清隽的形象、素洁的装束和高贵的气质,生动而传神。画面背景虽然简洁到只有松石、蒲草,但笔墨如水流云行,细而不轻佻,重而不粗陋。画幅左上角有宋徽宗题图名,本幅并隔水钤南唐“集贤院御书印”鉴藏印,南宋内府诸印均存疑。此作与传世之宋人摹周文矩《重屏会棋图》相较,在技法和艺术韵味上均胜一筹。


       听琴图


未标题-6.jpg

【宋】赵佶 听琴图 绢本设色

       此图为清内府所藏,它的流传只见于《石渠宝笈·三编》和胡敬的《西清札记》,在清以前似乎是未经著录过的。据《西清札记》所记,画面中坐着弹琴的正是赵佶,下面红袍低头静听者为蔡京。


       主人公道冠玄袍,居中端坐,凝神抚琴,前面坐墩上两位纱帽官服的朝士对坐聆听,左面蓝绿袍者笼袖仰面,右面红袍者持扇低首,二人悠然入定,仿佛正被这鼓动的琴弦撩动着神思,完全陶醉在琴声之中。叉手侍立的蓝衫童子则瞪大眼睛,注视着拨弄琴弦的主人公。作者以琴声为主题,巧妙地用笔墨刻画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画面背景简洁,如盖的青松、攀援的凌霄和摇曳的绿竹衬托出庭院高雅脱俗的环境,而几案上香烟袅袅的薰炉与玲珑石上栽植着异卉的古鼎与优雅琴声一道,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作品构图简净,人物举止形貌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线描劲挺略带颤笔,树石器具描写工致而毫无呆板,着色浑厚而不失清丽,是宋代宫廷人物画的代表作品。乍看几乎要疑惑这是明代仇英的手笔,但北宋以后已经不复是这样一种气氛与格调。


       画面上方有赵佶瘦金书题“听琴图”三字,旁有蔡京手书七言绝句一首,画面下方有宋徽宗的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