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画艺术> 详情
重返泉州洛阳桥 华夏牡丹贺世遗
2021年12月06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王福敬 何美娇

  提笔,落纸,一提一拉,红艳牡丹的雏形已跃然纸上。11月30日下午,著名牡丹画家张志文先生现身泉州华光文博园,现场绘制了两幅以“华夏牡丹”为主题的画作,以此祝贺泉州申遗成功。

  image.png

  张志文先生来自河南洛阳,对泉州洛阳这个异地同名的地方有很强的亲切感。虽在绘画上自成一家小有成就,但他觉得自己18年前在泉州这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里,获取了很多的灵感,让他的创作思路持续扬帆远行。

  

  2003年1月,张志文先生历时5年创作的“华夏牡丹图”长卷至300米长时,在洛阳桥上展出装裱好的200米,吸引了上千群众,形成“一纸牡丹倾众生”的壮观场景。18年来,张志文先生源源不断的将新的绘画技巧及创作思路注入,牡丹长卷全长已近2000米。

  

  由于长卷运送繁琐,此次来泉州比较匆忙,张志文先生为没能携带长卷同行感到很遗憾。他表示,有机会将再带长卷到泉州展出,分享千姿百态的牡丹图。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张志文先生特意创作了两幅同名主题的牡丹画作。

  

  自牡丹长卷在泉州展出后,张志文先生陆续在广东、山东等地受邀展出。2005年9月,中泰建交30周年之际,张志文先生受中国文联邀请,参加中泰双方共同举办的“中泰手足情,连绵千秋好”主题文化交流,随后被泰王国曼谷画院聘任为常务院长,并为泰国富贵寺做中国主题的国画创作。

  image.png

  现场创作的两幅画作的规格分别是248cm*129cm、300cm*108cm。创作结束后,张志文先生接受采访说,18年前在泉州陷入创作困境时,是泉州人的热情支持让他重新燃起希望,给他注入新的动力。多年来,他心怀感恩,其作品有数百万拍卖所得全部用于捐助公益事业。

  

  据介绍,自今年7月泉州申遗成功后,张志文先生一直想回到泉州这个创作的“第二故乡”看看,恰逢受邀创作的时机得以成行。

  

  牡丹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作为画家,张志文先生为生活在这个国泰民安的社会感到幸运,他希望多出一些内容形式丰富的作品与大家分享。目前,他已开始在德化同一个壶型上创作一百个风格迥异的牡丹作品,有望在春节前全部完成制作。

  image.png

  张志文先生简介:

  

  张志文,男,汉族,1966年出生于河南洛阳。其创作的《华夏牡丹图》长卷全长近2000米,万千风格迥异的牡丹被其用各种巧妙的绘画技巧汇集长卷上,被誉为“世界第一牡丹画家”。

  

  2003年1月,300米长的《华夏牡丹图》在泉州洛阳桥上展出,上桥参观超级画卷的人络绎不绝,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2005年3月,中国牡丹博物馆将《华夏牡丹图》展览作为开馆主要活动之一;

  

  2005年9月,中泰建交30周年之际,受中国文联邀请,张志文先生参加中泰双方共同举办的“中泰手足情,连绵千秋好”主题文化交流,受到泰国主要领导人的接见;

  

  2006年1月,为喜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志文先生历时两年在广州完成完成高3米,长约100米的巨幅国画《国花卷》;

  

  2009年3月,北京嘉宝国际拍卖公司以410万拍出张志文先生《国色天香》作品,所得款项全部捐献中国少儿基金会;

  

  2010年5月,张志文先生受邀在北戴河创作巨幅国画《盛世中华》;

  

  2011年2月,泰王国曼谷画院聘任张志文先生为常务院长;

  

  2011年6月,张志文先生作品在北京国际艺朮品博览会上展出;

  

  2012年4月,中国牡丹之都画院聘张志文先生为名誉院长;

  

  2014年5月,张志文先生受邀前往世界瓷都德化进行瓷器创作,随后多年又陆续前往景德镇、汝州等地研究陶瓷绘画与陶瓷烧制技术,并在家乡洛阳当地政府支持下,组织创办嵩瓷研究所,借助当地丰富的矿山资源烧制瓷器并与文化产业结合,历时5年,在洛阳已形成特色文化产业;

  

  2019年5月,张志文先生受泰国邀请,前往富贵寺、普门报恩寺创作,在富贵寺大殿创作的大型主题牡丹,受到泰国很多民众的膜拜;

  

  2019年10月,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广东珠海召开,主办方在三国佛教书画展中,将张志文先生的作品在重要的显眼位置展出;

  

  2019年10月,张志文先生被评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电影节形象大使;

  

  2019年11月,第二十一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开幕,张志文先生受邀前往漳州创作,其创作的作品在诸多中央、省、市媒体上出现;

  

  2021年1月,喜迎百年国庆,张志文先生在家乡洛阳创作百米梅花卷;

  

  2021年9月,张志文先生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第四届中国农民创作巨帽月季《花好月圆》。


  [责任编辑:李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