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去柏杨的吗?可搭顺风车!”
在湖北利川市柏杨坝公益顺风车队群里,经常会滚动着这些信息。
一次次举手之劳,一趟趟公益之行,一点点人间温情……
从2019年以来,柏杨坝公益顺风车牵头人欧应文带领团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倡导便捷出行、绿色环保的同时,更坚持走公益之路,用微光照亮世界,用实际行动为文明添彩。
从一己之力到“益”路同行
“师傅,能捎我一程去柏杨吗……”
那是2019年春节前夕。从利川城开车回家的欧应文被一个操着本地口音的人拦了下来,当时正下着大雨天,见这个人没打伞,孤独地在雨中等车,欧应文二话没说便打开车门,捎他同行。
一路上乘客与他聊起家常,关切地问寒问暖,到达目的地后,乘客的家人对其表达了由衷的感激,温情的话语,令他身心愉悦。
经过这一次,欧应文爱上了免费捎带乘客,并且认为自己还可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一个公益顺风车队的念头便萌发在他的脑海中。
春节后不久,适逢欧应文所在的柏杨坝永兴社区成立“党员驿站”自发组织,他便以“红色网格服务驿站”为平台,通过把支部建在公益组织上的“党建+”模式,与好友一起创立了柏杨公益顺风车队。
时至今日,在社区“党员驿站”的帮助下,柏杨公益顺风车队已发展为超过300名车主,2000多车友的公益组织,其中正式党员3人,积极分子10余人。
从一开始周围人的不理解,到慢慢接纳,再到充满钦佩并纷纷效仿加入到车队中,欧应文收获的不只是助人为乐的成就感,还有暖心的陪伴与笑语欢歌,更有充满正能量的人情百态。
从一时之挫到“益”帆风顺
每天免费载陌生人,这让人联想到是个陷阱。也正因如此,欧应文的顺风车开始并不“顺”。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每个人都步履匆匆,互相之间缺少温情和信任,最远的距离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两颗心的距离,打开车门容易,打开心门却无比艰难,欧应文和他的顺风车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质疑、嘲讽、冷漠,甚至误解和敌意。
有段时间,国内网约车频频出事,顺风车好长一段时间内不仅无人敢坐,还被扣上了“不怀好意”的帽子,欧应文和他的公益顺风车队经历了一段难熬的低谷。
因此,很多人都劝欧应文放弃免费顺风车,他自己也无数次有过这种念头,但却又无数次坚持了下来,他相信只要用一颗赤诚坦荡的心去对待别人,一定能驱离陌生人之间的生疏感。
遭受到挫折后的欧应文,第一时间想到了车队里的党支部。于是,他通过与上级党组织的沟通联系,柏杨顺风车队顺利得到了镇政府的认可,之后在支部书记谭小梅的带领下,柏杨顺风车队又多次参与了镇里很多献爱心、看望老人等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支公益车队。
如此,有了政府认可和媒体曝光率的加持,柏杨公益顺风车让群众慢慢撤下了心防,团队也逐步发展壮大。现今,柏杨顺风车队已出行7000多次,免费搭乘万余人次,其公益善行被国内主流媒体多次报道,欧应文本人也多次获得了州委、市委政府的通报表扬。
“队伍越庞大,我们越注重规范和安全,对驾照、驾龄、保险以及是否出现过重大交通事故都要经过查验,同时每年进行考核。”欧应文说,团队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信任,必须坚持下去,让公益不会走偏、不会变质,让乘客坐得安全、坐得舒心。
从一日之善到“益”如既往
“万州一趟,重庆两趟,口罩、消毒液、酒精等运输到利川”;
“7号早上6点,22个学生送到利川胜利高中参加高考”;
“这个星期六下午,我们去永兴希望家园给小孩子发放礼物”……
如今,柏杨公益顺风车队的微信群里,不再只是单纯的顺风车载客信息,从抗击疫情到爱心送考,再到探望留守老人、儿童,柏杨公益顺风车队的身影无处不在。
今年6月1日,在柏杨坝永兴社区的党员驿站里,柏杨公益顺风车党支部召开了一次特别的组织生活会,党员、积极分子和群众代表相聚一堂,品清茶,话家常,提建议。
“车里常备一个‘儿童座椅’,便于搭乘顺风车时保障小孩子安全”“小青垭有个老年人最近把摔骨折了,行动不便,我们开车顺路的可以帮忙买一下水和菜”“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可以向我们党组织说,我们全力帮助解决,也希望大家一直保持一颗公益的心”…… 在车队里的老党员王国华看来,每月一次的民主生活会,是柏杨公益顺风车能够保持初心并逐步壮大的关键钥匙。
“免费捎人坐顺风车是我们的初心,这份初心我们不仅要一如既往地保持下去,还要让它开枝散叶,散播到更广阔的地方!”车队的每一次善举,作为支部书记的谭小梅都感到非常自豪。“我们柏杨公益顺风车党支部也希望,通过党建工作的引领,让更多的人参与公益活动;通过红色引擎的驱动,让更多的车奔赴公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