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荆门市,有一座以豆腐闻名的千年古镇——钟祥石牌镇。这里不仅是承载着传统技艺的“豆腐之乡”,更因百年间“豆腐郎”走南闯北的谋生史,淬炼出“但存清白、力求方正”的豆腐精神,也滋养了“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关公文化,两种文化基因交织共生,成为古镇独有的精神底色。

荆门市石牌镇“敬老长桌宴”(余国彪/摄)
如今,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石牌镇以“党建引领、公益赋能、产业支撑”三位一体治理模式,将豆腐文化作为重塑乡风的核心纽带,以公益力量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让传统手艺与现代治理理念同频共振。“钟祥石牌豆腐郎”劳务品牌享誉全国,文明新风在基层治理的土壤中扎根,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与实践动能。
当豆香氤氲遇上善意循环,一场关于柔性治理与文化赋能的精神文明创新实践,正悄然改变着这座千年古镇的模样。
文化基因的代际传承:从豆腐工坊到精神地标
凌晨四点的邹巷村,夜色尚未褪去,豆腐匠王师傅家的石磨开始转动。浸泡整夜的黄豆吸饱水分,在石磨的研磨下渐渐化为乳白的浆液——这恰如石牌人数百年的坚守:磨浆要细、点卤要匀、压制要稳,每道工序的严苛,都暗合着“清白做人、方正行事”的祖训。
正是这份刻在基因里的坚守,孕育出一大批时代榜样:退休电工蒋合琴17年如一日扎根公益一线,公益先行者严昌筠牵头创办100多个公益组织,残疾村民邹爱华30余年照顾聋哑亲属,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3人同获“中国好人”称号;还有坚持6元理发20多年的“湖北好人”龚正英、扎根基层调解40年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宋善选、脑瘫诗人余秀华、勇救落水者的牧原员工杨静、创办留守儿童服务中心20年的“爱心妈妈”王杰英……这些“活态教材”让道德力量渗透进街巷日常,成为滋养当地乡风文明建设的天然养分。

荆门市石牌豆腐工坊(云上钟祥供图)
为了让好人力量可触可感,小镇构建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核心的“15分钟公益生活圈”,形成覆盖9个村级实践站、5个好人驿站、3个公益非遗豆腐工坊的立体化服务网络。古街巷尾的“好人驿站”免费茶水、急救包,是环卫工人、外卖骑手的“能量补给站”。目前,全镇志愿者注册人数增长130%,“身边好人”“星级文明户”等宣传活动深化推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率达93%以上。
听江路“好人大道”的好人故事展牌前,晨练的老人会给孩童讲“拐杖馆长”方文忠45年续写“雷锋日记”的事迹;药王街青砖墙上,湖北工业大学师生绘制的《老街新景》里,磨刀师傅与志愿者身影交错;周集村巷口的《豆腐制作民俗长卷》、黄金路上《好人墙》组成的500平方米的“露天美术馆”,用艺术视觉解密小镇的文明跃迁。
治理逻辑的柔性革命:公益力量破解乡村难题
“以前村里有事,干部喊破嗓子没人应;现在公益村长一招呼,年轻人骑着电动车就来了。”关庙村党支部书记的感慨,道出石牌治理的密码。2025年3月5日,“好人文化小镇”创建启动,在市县两级宣传部门、社工部门的指导下,石牌镇成立由镇党委书记牵头的“好人文化宣传推广”工作专班,首创“公益镇长+公益村长”制度,形成“行政力量+社会力量”双轮驱动的乡村善治共同体。“中国好人”严昌筠带着10名公益组织负责人进驻,与6个实践站签订了合作协议,聚焦解决乡村老小扶助、空心村治理和土地抛荒等问题,让古镇在创新治理中焕发新生。

荆门市石牌镇“好人文化小镇”创建启动仪式现场志愿开展服务活动(云上钟祥供图)
这种柔性治理,在周集村“爸妈食堂”体现得淋漓尽致。荆门义工联调研发现,村里50多位高龄老人吃饭难,便联合“豆腐郎”将工坊的新鲜豆腐直送食堂,志愿者轮流下厨,老人免费就餐。湖北炎黄研究会慕名前来,与本地社会组织共同孵化出“点亮”乡风文明项目,通过挖掘家谱文化、编写《豆腐郎家训》,让传统美德“活”在村规民约里。
清晨的汉江畔,邹巷村的豆腐工坊升起袅袅白烟。“以前总觉得公益是城里人的事,现在才发现,自己做的豆腐也能传递温暖。”58岁的“豆腐郎”贺师傅将刚出锅的豆腐切块,送往周集村的“爸妈食堂”。在关庙村,“乡村响应第一人”项目让张大姐这样的普通村民变身为“安全哨兵”。经荆门市蓝天救援队培训,她用手机记录隐患、上报险情,半年协助处理37起突发事件;姚台村渔民在环保协会指导下,从“捕鱼人”变为“护江人”,用智能设备记录水质数据。

荆门市石牌港农田(余国彪/摄)
“乡村要发展,必须打破封闭状态,让城市资源流进来。”杭州花开岭公益村发起人邓飞带领青螺游学团到访后,提出将废弃幼儿园改造为公益组织“孵化器”的构想。两个月后,“社会组织石牌部落”建成,同步推动民俗馆向“豆腐郎乡创园”转型,构建起“党委引导、公益组织运营、村民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这里逐渐成为全国公益组织走进小镇的“第一站”,豆腐文化正借助公益项目实现传播。
产业文明的共生密码:豆腐香里重塑振兴之路
正月初三的石牌镇政府会议室,挤满了从全国各地赶回的“豆腐郎”。“以前过年回家,总觉得和家乡的情感淡了,这两年完全不一样了!”广元市顺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涛说。镇党委、政府每年春节都会将“候鸟”聚在一起,聊产业趋势、谈技术革新,让在外打拼的“豆腐郎”感受家乡变化,主动投身家乡建设。
乡风文明的可持续性,离不开产业支撑。石牌镇9万多人中,八成从事豆制品产业,“豆腐郎”足迹遍布全国500多座城市及新加坡、泰国等10多个国家,全年豆制品销售收益20多亿元。“豆腐郎”不仅带富了家庭,更带回了“善意”。在这里,长寿食品公司董事长陈本军带动企业家朋友乐善助学十余年;127位“归巢豆腐郎”投资建厂,发起“敬老长桌宴”“公益豆腐工坊”“爸妈食堂”等项目,将产业利润的3%反哺乡风文明建设。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在荆门市石牌镇药王街创作《老街新景》 墙绘(安从斌/摄)
这种产业与文明的共生,在“石牌豆腐郎”劳务品牌升级中愈发清晰。镇里不仅培训磨豆腐的手艺,还传授“生意经”与“公益课”:在广州开豆腐坊的李军学会直播卖货后,开设“公益专场”教学课,每单捐1元支持家乡助学;上海的经销商陈老板把石牌的“好人故事”印在包装上,让豆腐成为“文化使者”。镇里还联合市电商中心开展技能培训150余人次,推动邹巷村等与电商平台合作,豆腐制品、民俗文创的线上销售额增长了40%。豆腐产业与文化找到了共鸣,村里“以文兴业、以业养善”的路子越走越宽。
石牌镇还将积分制与豆制品产业深度融合,村民参与汉江垃圾清理、照顾独居老人、“爸妈食堂”送餐等活动,可获得“公益积分”,既能兑换豆腐、民俗文创,还能兑换“公益豆香”礼品盒,真正实现了“公益可量化、善意可流通”。
夕阳下的汉江边上,种满大豆的田野里迎来一波游客。石牌好人文化小镇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的密码或许就藏在一碗豆腐里——既要传承“磨”的坚守,也要有“点”的智慧,更要有“酿”的耐心。当千年豆魂遇见现代公益,这座古镇正在书写新的答案:文明,从来不是刻意打造的样本,而是在烟火日常中自然生长的生命力,乡风的文明就在这豆腐香与公益情里。
[编辑:王正]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