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晚风轻拂。7月12日晚,咸宁市嘉鱼县二乔公园里灯火璀璨,2025年咸宁市“社区文化节”暨嘉鱼县“新风市集”文明实践活动拉开帷幕。展才艺、赛厨艺、送服务、传新风……这场融趣味性、服务性与引导性于一体的活动,为夏夜的咸宁注入了阵阵文明清风。
7月10日,由赤壁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主办的“文明艺站·送新风”文明实践进社区活动走进车埠镇车埠社区
自去年启动移风易俗试点工作以来,咸宁市将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推动试点工作有序开展。一年间,全市累计开展万余场文明实践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有效激活了基层群众主动践行移风易俗的内生动力。
“阵地+机制”:下好移风易俗先手棋
“什么是移风易俗?”“是去除陈规陋习,弘扬时代新风。如厚养薄葬,红白事不搞大操大办;清明鲜花祭,不烧纸钱等。”4月25日,咸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区文明办、汀泗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共同举办的“文明月月行”活动现场,一场围绕移风易俗的互动问答热闹开场。村民们举手抢答,踊跃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今年3月以来,咸安区启动“文明月月行 一月一新风”系列活动,围绕文明交通、文明养犬、文明祭扫、文明餐桌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树立新风,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
7月28日,咸宁市咸安区温泉街道岔路口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宣讲活动
这一活动正是咸宁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推进移风易俗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咸宁市文明办联合12个部门及各县(市、区),围绕“规范婚丧喜庆 推进移风易俗”主线,统筹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共筑美好生活”“我们的节日”“传承家风 弘扬孝道文化”等主题活动4000余场。一场场活动如春风化雨,让文明新风润泽千家万户。
移风易俗,改的是陈规陋习,树的是价值观念,必须久久为功,要有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来保障。为此,咸宁市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下沉调研,在全市统筹推进移风易俗试点工作,构建起县、乡、村“三级书记”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格局。各试点村结合实际成立工作专班,进一步完善红白理事会章程、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引导村民主动参与移风易俗实践。
在高标准建设市级试点的同时,各县(市、区)在60个乡镇范围内建立了94个县级试点村,通过“经验移植+本地化改造”,让成功经验在基层落地生根。全市1148个文明实践阵地与创新机制相互促进,形成“阵地+机制”的双轮驱动模式,为移风易俗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活动+宣教”:激活群众参与内动力
“甘鲁村里气象新,移风易俗聚民心,旧俗扫除风气正——带劲!”近段时间,在咸安区横沟桥镇甘鲁村,一段朗朗上口的移风易俗三句半正在村民中广为传唱。演员们用方言俚语,将移风易俗内容通过传统戏曲、情景剧等方式呈现,把文明新风真正唱进了群众心坎里。
这样的文明实践“小活动”在咸宁遍地开花。为了推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咸宁各地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等阵地,创新形式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将宣教与活动融合,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已经连续举办三年的“蟾宫折桂”认养古桂花树活动就是例子。作为“中国桂花之乡”,咸宁现存2000余棵古桂花树,占全国古桂资源总量的90%。2022年8月,咸宁市创新推出首届“蟾宫折桂”认养活动,进一步擦亮了“桂花之乡”的城市名片,更以文化浸润的方式,让“节俭庆功、感恩师长”的新风尚蔚然成风。
赤壁市探索“文艺+”模式,打造“文明艺站·送新风”品牌活动,巧妙地将文艺演出与理论宣讲、便民服务、政策宣传、文化服务等有机结合。截至目前,该活动已在全市14个乡镇开展巡演,让群众在“看演出、得实惠”中理解新风、践行新风。
3月8日,咸宁市通山县闯王镇苦竹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文化广场举办“苦竹林村三八芳华,共筑移风易俗新家园”活动
通山县整合红十七军纪念碑、战斗故事等红色资源,组织开展“重走红军路”红色研学活动,感悟革命精神。崇阳县则通过“乡土创作+群众参与”的形式,鼓励群众自发创作出移风易俗三句半、快板、提琴戏、小品、微电影等30余部原创作品,反响强烈。今年以来,崇阳县已开展系列活动近280场,覆盖群众超6万人次,真正实现“群众演给群众看,新风传给群众听”。
从文化广场到田间地头,从单向说教到互动体验,咸宁正以多元化的活动为载体,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移风易俗文明理念走深走实。
“特色+引领”:绘就移风易俗新图景
“大妈,您的祝福我们收下了,但是礼金不能收。”崇阳县桂花泉镇东源村村民余江波在为父亲操办60岁寿宴时,不少乡邻按旧俗随了礼。为了既照顾老人的感受,又不违背移风易俗的新风尚,余江波在寿宴后悄悄登门,将礼金一一退还。自东源村成为市级移风易俗试点村后,村里整治陈规陋习,2024年全村人情支出同比下降72%,村民吴定明感慨:“以前一年随礼就得万把块,现在省下来的钱够给孩子交学费、改善生活了,心里轻快多了!”
同样感受到变化的,还有通城县尖山村村民王玉华:“以前家里办个红白事,光酒席就得摆上几十桌,有了移风易俗的号召,大家都开始简办,既省钱又省心。现在还有文明积分的激励,大家都积极参与文明实践。”村民们的心里话,道出了移风易俗带来的真实改变。
5月30日,咸宁市通城县关刀镇道上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粽叶飘香迎端午 文明传承树新风”文明实践活动。
咸安区是第二批省级婚俗改革试验区。去年大幕山樱花节期间,16对新人身着传统婚服,举办集体婚礼,开启了咸安婚俗改革的新篇章。此后,咸安区将特色仪式常态化,在“5·20”、七夕等节点邀请金婚夫妇、好人模范为新婚夫妇颁证。2024年至今,全区已开展集体颁证活动19场,大型集体婚礼2场。同时,依托全区1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18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婚俗改革宣教活动1000余场,另通过红白理事会开展400余场。
嘉鱼县创新实施“三餐四季”移风易俗治理模式,精准破解婚丧嫁娶中的铺张浪费问题。“三餐”聚焦群众最关心的婚丧嫁娶等重点领域,规范嫁娶餐、殡葬餐、生育餐的操办标准;“四季”则结合季节特点开展主题活动,让移风易俗常抓常新。其中,四邑村推行的“321510”简约约定成效尤为显着——明确“3”件可办大事(婚丧嫁娶生育),“2”百元礼金上限,“1”次宴请,“5”百元每桌餐费标准,“10”桌规模限制。该模式因简单易懂、操作性强,被各级媒体广泛报道,成为周边村学习的范本。
4月18日,咸宁市嘉鱼县陆溪镇邱家湾村以“弘扬时代新风 共筑美好生活”为主题,为村内70岁以上老人举办集体过寿活动
通城县注重凝聚多元共治合力,突出党员干部“头雁效应”,发挥各村(社区)“党员中心户长”“乡村能人”的带动作用,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同时,强化红白理事会核心作用,建立“事前掌握、事中监管、事后通报”的全流程机制,并推行“一表制”报备,确保移风易俗不走过场。如今,这一机制已在全县推广。
从试点探索到全域推进,从机制创新到文化浸润,咸宁市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文明新风吹遍城乡每个角落。未来,咸宁将继续以文明实践为抓手,深化“阵地+机制”“活动+宣教”“特色+引领”模式,让移风易俗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让时代新风成为推动咸宁高质量发展的澎湃精神动力。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