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聚焦> 详情
天门:文明新风润乡村 文化赋能促振兴
2025年10月16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谢婉静 姜敏

  走进天门市皂市镇泉堰村,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花木扶疏,文化广场笑语阵阵。“现在村里环境好、风气正,大伙儿比着当文明户,日子越过越有滋味!”村民胡金凤的笑语,道出了天门农村的新气象。

  仙桃市的全国文明村镇——皂市镇泉堰村_副本.jpg

  天门市的全国文明村镇——皂市镇泉堰村

  

  近年来,天门市统筹文明培育、实践与创建工作,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为抓手,把移风易俗作为关键切口,通过阵地建设、典型引领、文化浸润、实践养成等举措,推动乡风、家风、民风持续向好,一幅“乡风淳、环境美、文化兴”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天门大地徐徐展开。 

  

  思想引领:从“理论武装”到“实践生根”

  

  “以前觉得党的政策离我们很远,现在村里经常组织学习,还有红色故事宣讲,听得懂、记得住,心里更亮堂了!”在天门市卢市镇彭家垴村,村民陈大爷在参加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宣讲活动后有感而发。

  

  近年来,天门将思想政治建设作为文明村镇创建的“灵魂工程”,以红色资源为依托,依照群众需求,通过创新形式载体、丰富内容供给,让党的声音在乡村落地生根。

  2023年12月1日,天门市新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jpg

  天门市新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

  

  天门市以革命历史纪念园、卢市彭家垴第一个党组织成立纪念馆、襄河襄北地委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教活动500余场,通过沉浸式参观、情景式宣讲,让红色基因自然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同时,制作《天门籍革命烈士事迹》《走进红色场馆》等4部爱国主义宣传片,在“天门发布”“楚天网视”等平台广泛传播,以鲜活影像激发群众爱国情怀。

  

  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天门市推出“市镇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常态化学习模式。比如,通过发布《工作提示》,引导基层单位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紧扣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策划“十个天门”系列活动,组织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惠民演出、“幸福花儿开”乡村振兴主题演唱会等文艺活动,用戏曲、歌曲、摄影等艺术形式,传递党的政策理念,让群众在文化熏陶中实现思想升华。

  

  针对农村党员、青年、妇女等不同群体,组织开展“庭院课堂”“田间微党课”等特色活动,邀请老党员、致富能手、道德模范现身说法,用“土方言”讲清“大道理”。

  

  如今,天门乡村处处可见“党旗红”与“文明风”交相辉映的景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而浑厚的精神力量。

  

  文化惠民: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以前看戏要等‘送戏下乡’,现在村里有了自己的文艺队,隔几天就有演出,可热闹了!”小板镇江台村村民张大姐一边排练节目,一边笑着说。如今的江台村,整合资源组建文艺志愿服务队,细分出舞龙、舞狮、锣鼓等9支文艺小分队,村民从“台下看”变成“台上演”,成了村里文化生活的主角。

  2023年5月7日,湖北省全民健身八进乡村活动在天门市竟陵街道官路社区举办。.jpg

  湖北省全民健身八进乡村活动在天门市竟陵街道官路社区举办

  

  近年来,天门累计投入10亿元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织密市、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全市建成26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21家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621家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健身场地设施覆盖率达90%,为村民就近享受文化服务筑牢硬件根基。

  

  硬件升级的同时,文化服务模式持续创新。全市常态化开展“书香天门”“戏曲进校园”等活动,每年送戏下乡100余场、戏曲进校园170余场、送电影下乡近万场、送图书下基层4万余册;依托“互联网+文化”,市群艺馆“每日一学”课程年服务5万人次,花鼓戏剧院线上演出吸引18万观众,数字化手段打破城乡壁垒,让优质文化资源全面共享。

  

  从“送戏下乡”到“群众唱戏”,天门市通过“一镇一节”挖掘本土特色,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自主参与。如今全市有广场舞团队1120支、民间文艺团队143支,其中5支获评“湖北省百佳社会文艺团队”,年均演出近万场。文化志愿者协会组建30支服务队,1500余名志愿者常年开展辅导培训,帮助村民排节目、搞创作,让村民从“看演出”转变为“演节目”,乡村文化生活尽显活力。

  

  移风易俗:从“旧习俗”到“新风尚” 

  

  “参加集体婚礼省心又省钱,仪式感、幸福感一点没少,比大操大办有意义多了!”4月20日,在天门市黄潭镇七屋岭村举办的集体婚礼上,10对新人难掩喜悦。这场以“汉韵良缘 青春筑梦”为主题的集体婚礼,经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成为天门婚俗改革的生动范例。

  2020年11月11日,天门市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体婚礼在黄潭镇七屋岭村举行。.jpg

  天门市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体婚礼在黄潭镇七屋岭村举行

  

  作为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天门打出系列组合拳:在婚姻登记处设立婚姻家庭辅导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配备专业社工和督导,为新人提供婚前辅导和婚姻咨询服务;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集体颁证仪式、青年人才联谊交友等主题活动,传递健康婚姻理念;向全市发出《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倡议书,在倡树婚俗新风、抵制陈规陋习等方面进行重点宣讲;创新推出“积分制管理”,将文明婚丧行为纳入评分体系……据天门市民政局统计,2024年全市婚宴规模平均缩减40%,彩礼金额大幅下降。

  

  移风易俗工作深入推进,离不开“一约四会”的村民自治力。全市621个村(社区)修订村规民约,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内容写进其中。在该市九真镇子文村,红白理事会制定的“八不准”标准尤为典型。该村每季度公示积分排名,对“红榜”家庭给予奖励,“黑榜”家庭则实行扣分惩戒。村民王大姐感慨:“现在办酒席规模小了,人情负担轻了,邻里关系反而更亲了。”

  

  乡风浸润:从“小积分”到“大文明”

  

  “参加环境整治攒了10多分,兑换了一桶洗衣液!”

  

  这两天,在天门市干驿镇小河村的“爱心超市”里,村民李婶用文明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笑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天门城乡各地以“积分制”为抓手,将文明行为量化评比,用小积分“兑”出乡风文明大变革。在小河村,村委会将环境卫生、孝老爱亲、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管理,村民通过参与村级事务攒积分,凭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商品。该村村支书介绍:“过去动员村民打扫卫生要靠村干部催,现在大伙儿主动抢着干,积分低的农户还会主动找活干来挣积分。”

  2021年春节,天门市黄潭镇七屋岭村“云聚中国年”——文明实践乐新年活动.jpg

  天门市黄潭镇七屋岭村“云聚中国年”——文明实践乐新年活动

  

  积分不仅兑换物质奖励,更与荣誉挂钩。皂市镇泉堰村设立“红黑榜”,每季度组织一次评比,对“红榜”农户予以表扬,对低于基础分70分的农户列入“黑榜”督促改进,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积分不仅可以在“爱心超市”兑换商品、在“爱心食堂”兑换进餐券,在年底最美志愿者、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议中,还是重要参考依据,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积分制”管理的积极性。

  

  从“挣积分”到“争荣誉”,小小积分正悄然改变着村民们的生活习惯;从“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天门正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让乡风民风焕发新气象。“积分制不仅改变了行为,更塑造了价值观。”小板镇江台村通过积分量化村民善行义举,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187户、“好公婆好儿媳”16户,并在村史馆展示先进事迹。

  

  思想引领筑牢根基,文化惠民滋养生活,移风易俗焕发新貌,乡风浸润凝聚共识——天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文明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数字见证变化:截至2025年7月,天门创成2个全国文明镇、7个全国文明村,市级以上文明村达381个,文明村镇创建达标率达75.3%。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