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扛稳扛牢文物大市赓续历史文脉的使命责任。”在10月14日的洛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洛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晓军系统揭秘了“十四五”期间,洛阳如何让沉睡千年的国宝焕发时代光彩,实现从抢救性保护的“活起来”到创造性转化的“火起来”的精彩跨越。
守牢底线,夯实文明根基。安全是文物“活起来”的基石。洛阳已实现连续42年“文物安全年”。通过出台《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将保护要求“一张蓝图绘到底”,并在此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800处,为城市守住了最珍贵的文明家底。
叩问厚土,实证中华文明。考古是探寻文明密码的钥匙。洛阳深度融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里头遗址发掘面积持续扩大,为夏商历史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五年间,5项考古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苏羊遗址等接连入选全国或省级考古新发现,不断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推向深入。
活化利用,文物“破圈”而出。保护是为了更好地“活”在当下。洛阳创新探索大遗址保护“新洛阳模式”,建成3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其中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保护展示面积达8300亩,成为举办重大活动的城市会客厅,其“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处”的经验荣获全国十佳。同时,“博物馆热”在这里持续升温,112家博物馆年接待游客超1700万。通过取消周一闭馆、延时开放、发展文创(2024年营业额4500万元,同比增长125%)以及打造“洛博之夜”等沉浸式体验,文物真正走出了库房,融入了现代生活。
走向世界,彰显中国气派。洛阳的视野放眼全球。考古队伍远赴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开展联合考古,并成立海外联合考古研究中心,用中国话语阐释丝绸之路历史。作为创始成员加入“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连续举办五届世界古都论坛,洛阳正自信地在世界舞台上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
展望“十五五”,续写华章。赵晓军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洛阳文物工作将坚持守正创新,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以创意激活文物价值,持续深化“新洛阳模式”。未来将更注重文物资源的数字化与智慧化利用,推动考古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让更多文物“潮”起来,成为推动城市发展、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力量,为谱写现代化洛阳建设新篇章贡献文物界的担当。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