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初,漫步在潜江的乡间村落,映入眼帘的不只是清爽整洁的村道、色彩缤纷的墙绘、绿意盎然的庭院,更有村民笑容里藏不住的幸福感,以及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尚。
2024年11月28日,潜江市园林街道工农村开展理论宣讲活动
近年来,潜江市始终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乡村振兴战略全局,坚持以文化人、以德润心,让“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愿景,在江汉平原腹地落地生根。
理论飞入百姓家 文明深植在心中
“以前觉得政策理论高高在上,现在听着‘星空夜话’,看着墙绘,唠着家常就明白了,原来国家想的和咱们老百姓盼的是一回事!”在泰丰街道,村民李大爷指着自家房前栩栩如生的文明主题墙绘笑着说。
他所提及的“星空夜话”,是泰丰街道依托新时代实践站创新推出的宣讲形式。夜幕下,干群围坐,以接地气的语言探讨政策、共话发展,至今已举办30余场。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潜江筑牢乡村文明根基的首要任务。全市构建起新时代文明中心、所、站三级阵地网络,并充分利用农家书屋、乡村大喇叭、微信群等载体,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660余场,覆盖群众超4.3万人次。形式活了,距离近了,理论的种子便在乡村沃土中生根发芽。
2025年6月16日,潜江市广华寺街道警苑社区开展“弘扬时代新风 共筑美好生活”主题宣传活动
除了创新宣讲,潜江更注重以文化人、以情动人。在老新镇刘赤生烈士纪念馆,一场生动的红色教育活动正在进行。“带孩子们来感受先烈精神,才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带着学生前来参观的小学教师张静感慨道。红色基因的赓续,为乡村文明注入了深厚的底色。
家风浸润乡土 榜样激发善行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好,则乡风淳。潜江市将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重要着力点。
2024年8月10日,潜江市泰丰街道洪庙村举办“共同缔造”主题活动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阅读,家长们能交流学习,我们更定期举办活动,让好家风、好家教成为每个家庭的追求。”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负责人刘女士介绍道。该中心与积玉口镇清廉家风馆等,已成为广受市民欢迎的家风教育前沿阵地。针对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全市招募了422名“爱心妈妈”,以“一对一”“多对一”模式开展结对关爱。
“我结对的小诺(化名)现在越来越开朗,成绩也进步了,能陪伴她成长,我觉得特别有意义。”“爱心妈妈”志愿者陈娟表示。此外,“家庭教育楚天行”公益行动已服务家长千余人次,覆盖儿童500余名。
榜样最具说服力。潜江持续深化“身边好人”“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评活动,让崇德向善有了鲜活的参照。
“评上‘十星级文明户’,是荣誉,更是责任,得时时处处带头做好!”熊口镇马场村村民老赵家门口的星级牌匾格外醒目。在该镇,像老赵这样的十星级文明户有10户,另有“好婆婆”“好媳妇”6人、“党员示范户”100人。运粮湖管理区通过道德讲堂、事迹报告会等形式,让群众身边的模范讲述感人故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发见贤思齐能量。
积分制巧治理 移风易俗育新风
如何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潜江的答案是:创新机制,让群众成为“主角”。
在后湖管理区“积分爱心超市”,村民王阿姨用参与环境整治攒下的积分兑换了一瓶洗洁精。“打扫自家房前屋后本来就应该,现在还能积分换东西,大家积极性更高了,村里也更干净了!”她高兴地说。这套文明实践积分制管理,引导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村务评议、矛盾调解等获取积分,兑换物品或服务,形成“人人争当文明使者、户户争创文明标杆”的浓厚氛围。截至今年7月,该区已发放积分6460分。
2023年12月21日,潜江市周矶管理区红旗社区组织开展积分兑换活动
周矶街道则探索“积分+文旅”融合模式。“村民支持文旅发展、维护乡村环境都能获积分,合作社盈利还会反哺奖励。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们收入也增加了,是双赢!”街道坤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龚兵介绍,新模式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还降低了约20%的管理成本。
环境整治是场硬仗。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召开各类群众会议3000余场次,引导25万余人次动手清理房前屋后,利用废弃砖石打造“小三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1700余处,打了一场漂亮的“环境治理翻身仗”。
移风易俗是关键一环。各地将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以前讲排场、比气派,现在村里有标准,理事会提前上门劝导,省心省钱又不丢面子。”高场街道韶湾村村民刘先生对儿子简办的婚礼十分满意。该街道修订村规民约,明确红白事标准,上半年成功劝导简办婚丧事15起,节约开支超20万元。广华寺街道、老新镇、白鹭湖管理区等地也通过多种形式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绿色祭扫,文明新风逐渐融入日常。
文化惠民润心田 乡土传承焕新生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丰富的文化生活是滋养乡风文明的重要源泉。
“农闲时节跳跳舞,不仅身体好,心情也好,还能代表湖北拿全国大奖,别提多自豪了!”浩口镇“稻香蛙跃”农民舞蹈队队长杨女士兴奋地谈起队伍凭借《数蛤蟆》在全国和美乡村广场舞大赛中勇夺一等奖的经历。结合传统节日、农时季节,潜江今年已组织开展乡村春晚、广场舞大赛、非遗展演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620余场次,让乡村生活“有滋有味”。
2025年1月16日, 潜江市浩口镇举办乡村春晚活动
?渔洋镇“七一”前夕举办的“廉政戏曲下乡”活动,以传统艺术形式弘扬清风正气,吸引了近500名党员干部观看,获央视等主流媒体关注。“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廉政文化,效果非常好。”活动现场的镇干部表示。
2025年5月14日,潜江市后湖管理区莫岭农家书屋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深厚的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王场镇打造“黄湾贡藕文化IP”,让地方特产承载文化记忆;竹根滩镇孵化60余支特色文艺队伍,让江汉平原皮影戏、潜江海马等非遗项目得以传承;龙湾镇则创新融合形式,将省级非遗“高台舞狮”与年俗活动绑定,让传统民俗融入日常。正如一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所说:“让老传统焕发新活力,才能代代相传。”
阵地的提升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浩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高石碑镇升级的文化站、运粮湖管理区的村级志愿服务站等,正成为聚集人气、凝聚民心的重要平台。“现在看书、参加活动都方便多了,家门口就有好去处。”一位正在农家书屋看书的村民说。
潜江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潜江将持续聚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目标,在巩固现有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让文明新风在潜江乡村大地吹得更劲、更久,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