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丽乡村> 详情
崩坎村:开创“水利+交通”模式 蹚出“民生工程”新路子
2025年04月09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柳夕 吴子豪

       一条无编码乡道,因年久失修成为村民“心病”,湖南省长沙县黄花镇崩坎村驻村工作队扎根基层,以创新思维打开“无米之炊”的困局。


       近日,崩坎村“赤石河—燕窝”乡道修缮工程正式启动,1000平方米混凝土路面换板施工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困扰周边村民十余年的出行难题迎来破局。


       十年“搓板路” 晴天扬尘雨天淌水


       “赤石河—燕窝”乡道是连接黄花镇回龙片区与果园镇的交通动脉。然而,由于道路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裂缝纵横,雨季积水严重,车辆通行困难,被村民戏称为“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搓板路”。



       更棘手的是,该道路因无编码被列为“计划外项目”,村里曾多次对接,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纳入修缮计划。“这条路不仅关系村民日常出行,更影响农产品等货物的运输和物流效率。”县重点建设项目事务中心驻崩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熊瑛介绍。


       巧借东风 18万元撬动“不可能”


       面对“计划外”困局,驻村工作队将目光投向了村旁在施的水利工程。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赤石河大桥闸坝除险工程正在施工,同时需要修建工程便道。“能不能将乡道修缮与施工便道需求结合起来?”熊瑛提出大胆设想。



       经过10余次协调,崩坎村驻村工作队与县水利局达成共识: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8万元,将1000平方米破损路面纳入施工便道工程同步实施,完成路面换板,由施工单位提供材料运输及技术指导。“这相当于‘借船出海’,既避免重复建设,又破解资金难题。”县水利局负责人表示,该模式开创了长沙县“水利+交通”协同治理先河。


       攻坚现场:党员带头干村民齐参与


       工程启动以来,崩坎村驻村第一书记熊瑛与村民代表成立“质量监督小组”,每日在施工现场巡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路修好了,心就顺了,日子更有盼头了!”赤石河组村民王阿姨望着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难掩喜悦。


       “赤石河—燕窝”乡道的蜕变,是基层治理“破题思维”的生动实践:一是打破“等靠要”思维,主动对接关联项目;二是引入施工单位技术资源,实现多方共赢;三是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凝聚治理合力。



       从“行路难”到“振兴路”,崩坎村的破局实践彰显了基层治理的创新智慧。“此次道路修缮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乡村振兴的‘催化剂’,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但永远不缺创新办法。”驻村第一书记熊瑛表示。


       下一步,驻村工作队将继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绣花功夫”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