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的洛宁,烟火气与文化味交织升腾——爱和小镇车流如织,憨憨刘蒸肉店排起长队,柿香小镇游客驻足赏景……这场席卷全县的文旅消费热潮,以非遗美食为纽带,用一场蒸肉争霸赛,奏响了“以食兴旅、以旅富民”的新乐章。
从政策响应到赛事落地的“全链条推进”
“要把洛宁蒸肉这张非遗名片擦得更亮,让美食成为带动文旅发展的‘引擎’。”这是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人大常委会在响应《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洛阳味道·2025”专项行动的决定》时达成的共识。为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县人大常委会主动扛起主导责任,成立了洛宁蒸肉争霸赛组委会,下设综合协调、宣传报道、食品安全、安全保障等5个专项小组,构建起“分工明确、协作高效”的工作体系。
赛事推进中,县人大常委会坚持“全域覆盖、层层选拔”的思路,将活动细化为“乡镇海选、片区选拔、全县总决赛、景点展示销售”四个阶段:9月20日起,近600支队伍、2000名参赛者在各乡镇(街道)展开海选比拼;9月27日至28日,东部(小界镇)、南部(景阳镇)、西部(上戈镇)、北部(马店镇)四大片区选拔赛相继落幕,45支优胜队伍脱颖而出;9月29日,永宁湖公园总决赛现场,比赛区、演艺区、美食展示区、农特产品展示区同步开放,数千名群众与游客共赴盛会。从赛事策划到流程细化,从安全保障到宣传推广,县人大常委会全程把关,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紧扣“传承非遗、带动消费”的核心目标。
从“参与者”到“服务者”的“多角色担当”
“既是评委,也是宣传员,能为家乡美食站台,我责无旁贷。”在西部片区选拔赛现场,上戈镇人大代表张小霞一边认真品鉴蒸肉,一边记录参赛队伍的工艺特色。这场赛事中,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化身“多面手”,深度融入赛事全程。
在乡镇海选赛场,人大主席牵头担任组织者,协调场地、召集选手;在片区赛和总决赛现场,代表们有的穿上红马甲当志愿者,为评委和游客递上餐具;有的凭借对本地美食的了解担任大众评委,用“舌尖标准”筛选优质菜品;还有的代表本身就是蒸肉技艺传承人,亲自组队参赛,将祖辈相传的“妈妈味道”搬上赛场。“每个赛场都有人大代表的身影,他们把履职融入乡土,让赛事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洛宁县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介绍,仅总决赛当天,就有50余名各级人大代表参与服务保障,成为赛事顺利推进的“中坚力量”。
从“舌尖安全”到“游客满意”的“全方位守护”
“食材新鲜吗?卫生条件达标吗?”国庆期间,在中原美食街的酸牛肉店,县人大代表黄萍萍正对照清单检查食品安全情况。为确保文旅热潮“热而有序”,洛宁县人大常委会将监督职能贯穿始终,围绕“食品安全、场所安全、交通秩序”三大重点,组织代表开展专项督查。
赛事筹备阶段,食品安全组提前对参赛队伍的食材采购、加工流程进行规范;假期客流高峰时,安全保障组联合职能部门加强景区、餐饮区的人流疏导,在爱和小镇、永宁湖公园等重点区域增设志愿服务岗;针对游客反映的“排队久、用餐难”问题,人大代表及时收集意见,推动商家增派人手、备足食材,中原白记食府等门店因此实现“日均接待两千人仍秩序井然”。“不仅要让游客吃得开心,更要吃得放心、玩得安心。”洛宁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田卫杰表示,县人大常委会还推动建立“赛后长效机制”,引导餐饮商家坚守“分量足、价格稳、味道正”的承诺,让洛宁美食的口碑持续发酵。
如今,洛宁蒸肉争霸赛已通过央视、河南卫视走向全国,“一碗蒸肉带火一座城”的效应持续显现——国庆期间全县餐饮营收同比增长近五成,故县镇全鱼宴、底张乡柿香小镇等乡镇文旅项目客流翻倍。
这场由人大主导、代表参与的美食盛会,不仅让千年非遗焕发新生,更用“民生温度”激活了县域文旅发展的“一池春水”,成为洛宁县人大常委会“以履职促发展、以实干惠民生”的生动实践。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