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广西崇左边境管理支队金龙边境派出所始终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围绕“精准摸排、多元化解、定期回访、法制宣传”四个关键环节,扎实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兜底”转向“主动预警”,不断延伸基层服务触角,实现纠纷隐患“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处置在小,切实筑牢辖区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
摸清隐患底数 布设预警“雷达”
“最近大家生活都顺心吗?有什么想法,大家伙都敞开心扉,谈一谈。”金龙边境派出所民警在“警民恳谈会”上与村委人员、村民代表们唠着村上的大事小情,而这已是辖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常态。
金龙边境派出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预警在先、及时处理、就地化解”的原则,组织民警、辅警以敲门入户、警民恳谈会等形式深入辖区与群众围坐一起拉家常、话平安,了解和收集辖区内存在的各类苗头隐患,掌握群众的烦心事和闹心事,动态掌握形势,并及时建立风险排查台账,定期组织摸排核查。同时,联合镇政府、司法所、村“两委”建立健全信息预警制度,并开展多元化防范化解工作,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避免将“小纠纷、小矛盾”拖成“大问题、大隐患”。
纾解矛盾纠纷 织密呗侬“锦缎”
“有事好商量,咱们坐下来,聊一聊。”辖区大满屯的沈某和沈某诚两姐弟因建房子占用猪棚土地的事起了争执。本来和睦相处多年的姐弟俩因一个猪栏闹红了脸。民警们耐心倾听双方诉求,细致分析矛盾根源,给出了中肯的建议。“该猪棚是我让给姐姐用的,没问一下姐姐就私自叫挖机来挖坑,是我考虑得不周到。”“我的态度也是不好,咱们姐弟有啥不能沟通的。”
民警依托“呗侬调解室” 展开调解,姐弟二人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在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后,沈某诚特意定制了一面锦旗,并在村委人员带领下将锦旗送到金龙边境派出所接警室,对民警的帮助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为提高矛盾纠纷化解实效,金龙边境派出所针对矛盾纠纷的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创立“呗侬调解室”,创新推出“1+4”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根据矛盾纠纷的类型,由驻村民警联合司法调解员、综治维稳员、村委成员、律师顾问共同开展调解,形成多部门协同、法理情融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对于可现场调解的一般性警情,村委成员现场配合民警做好双方当事人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对民警现场无法调解的纠纷类警情,由“呗侬调解室”结合本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传统开展更加接地气的调解。
立足源头治理 打好宣传“矩阵”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根,一方土地就是一方金,小小一方地,处理不好也容易造成大矛盾,所以春耕时期是因土地纠纷、田地界线等导致涉农矛盾的多发时期。”金龙边境派出所所长黄民说。
金龙边境派出所充分发挥边境警务区职能,将警务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和每家每户,同时坚持“防范为主、宣传先行”的工作理念,“天琴普法小分队”联合乡镇综治办、司法所、村“两委”等部门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接访、大化解”活动,以维护春耕期间农村治安秩序为着力点,广泛收集动态信息,倾听群众心声,掌握村民诉求,消除矛盾隔阂,对于因土地流转、土地边界等问题引发的纠纷,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介入、早化解,维护辖区治安稳定及春耕备耕筑牢第一道防线。
消除风险隐患 常态跟踪“回看”
“农大哥,最近怎么样,没再闹矛盾了吧?”“挺好的,多亏了你们多次上门调解,我和我老婆就没再吵过了。”“这就对了嘛,要把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别动不动就吵架……”花都村农大哥满脸笑容地对前来回访的民警说道。
原来花都村的农大哥平时喜欢喝酒,喝完酒后说话声音很大容易吓到两个女儿,妻子经常因为这个和他吵架,后来经过民警采取“背靠背”的方式进行耐心调解。其间,民警还“见缝插针”给他普及法律知识,农大哥慢慢地戒掉了喝酒的习惯,平时很少喝酒了,夫妻二人关系随之缓和起来了。
金龙边境派出所按照“谁调解、谁负责”“ 一人一档、一事一回访”制度,通过电话回访、上门走访等多种方式,定期对已化解矛盾纠纷进行及时回访,了解当事人对纠纷处理的满意度,全面掌握矛盾纠纷的最新动态,进一步巩固矛盾纠纷调解成果,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处置闭环。
【编辑:周志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