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化解矛盾的“主战场”。面对群众诉求多元化、矛盾纠纷复杂化的新形势,如何让法治力量直达治理末梢?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人民检察院创新探索“检察+综治”模式,自2024年3月起,一支由“分管检察长+检察官+助理+书记员”组成的 “检察全科团队”,整建制、实质性入驻综治中心。他们不再是案件卷宗的“幕后裁判”,而是活跃在“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综治前线的 “排头兵”,主动将检察履职融入源头治理,努力把风险化解在萌芽,让矛盾消弭于未然。
力量“沉下去”,邻里干戈化玉帛——“检察门诊”解心结
“我要反映问题!我被欺负了没人管!”郝某带着满腔怒火冲进综治中心。楼上是他的中医馆,楼下新开了火锅店,双方因门头广告争执不断。开业当天,郝某本想道贺“远亲不如近邻”,反被误认为“挑衅”,争执中被打成轻伤二级。
公安机关虽已立案,但对方迟迟不道歉、赔偿无进展,郝某憋屈不已。入驻中心的检察团队没有坐视不理。他们敏锐捕捉到矛盾升级的风险点,联合公安、法院、司法等中心常驻力量,围绕郝某最在意的道歉方式、赔偿金额和处理预期,分头释法说理,传递“早和解、利双方”的导向。中心金牌调解力量“黄传教工作室”更使出“背靠背”沟通、“面对面”协商的看家本领。最终,在多方协同努力下,一场眼看要激化的风波,以双方握手言和圆满化解。
这是检察力量“主动下沉、靠前服务”的生动注脚。 检察官走出机关,在综治一线开设“门诊”,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发现,变单一办案为多元调处。入驻以来,检察团队已成功参与调解纠纷32起,占中心移送调解案的73%以上。同时,区检察院将综治中心作为青年干警的“练兵场”,今年已安排23人次轮流接访,在直面群众诉求中强化“风险化解优先”意识,锻造“源头治理”真本领。
听证“破迷局”,廿年积案真相明——“检察急诊”解心忧
“这场听证会,终于让我把二十多年前的事弄明白了!”吴某在夷陵区检察院组织的公开听证会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二十年来,他坚信自己的一笔司法救助金被冒领,尽管多部门解释,疑虑始终萦绕心头。“签字是假的!我要看证据!”初到综治中心的他态度坚决。
检察团队受理后,没有简单就案办案。他们依托综治中心强大的资源整合平台,创新启动“检察+N”多元化解模式。联合当年涉案的社区、街道、法院等多个单位,一头扎进尘封的档案室,抽丝剥茧般梳理旧案卷宗、追踪资金流向。当干警在泛黄的档案中锁定关键证据——一笔金额、时间完全吻合的执行款记录时,真相大白:“是您自己当年领取了两笔款项,误记成一笔了。”
随即,一场精心准备的公开听证会召开。检察官清晰展示调查证据,耐心解答吴某每一个疑问,人民监督员、资深调解员现场评议。铁证如山,坦诚沟通,吴某的记忆逐渐清晰,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唉,原来真是我自己记岔了⋯⋯这些年,误会了,谢谢你们!”一场公开透明的检察听证,如同精准的“急诊”,成功驱散了笼罩二十年的疑云,也彰显了检察机关运用法治方式化解历史积案的决心与能力。
数据“点明灯”,精准救助暖人心——“检察巡诊”送温情
老赵在接孙女放学途中,被醉驾且无赔偿能力的彭某某撞成重伤致残。天价医疗费瞬间击垮了这个普通家庭。儿子远赴他乡打工,儿媳边顾孩子边打零工,年近七旬的老伴凌晨即起,赶赴各处做绿化零工。看着至亲为自己耗尽心力,丧失劳动力的老赵内心被自责与痛苦吞噬,精神饱受煎熬。
当检察干警将承载着法治温情的5万元司法救助金送到老赵手中时,这位觉得自己“没错却成了拖累”的老人,颤抖着双手,不停地拱手作揖,哽咽道:“谢谢…还是好人多啊…”这笔及时的救助,不仅缓解了经济困顿,更是一剂重燃生活希望的精神良药。数据赋能下的精准“巡诊”,让司法救助的阳光穿透生活的阴霾,精准温暖最需要关爱的角落。
在数字时代,基层治理呼唤智慧赋能。入驻综治中心后,夷陵区检察院积极运用 “数字检察”引擎,探索履职新路径。他们构建并应用司法救助数据模型,在海量信息中精准“巡诊”,筛查出潜在救助线索75条。目前已成功办结救助案件22件,发放救助金53.5万元,惠及农村困难群众、妇女儿童、残疾人、军属等特殊群体。
从平息邻里纠纷的“及时雨”,到解开陈年心结的“金钥匙”,再到温暖困境家庭的“雪中炭”,“检察+综治”的深度融合,让检察力量成为基层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检察官们从“坐堂办案”到“下沉一线”,从“单兵作战”到“协同作战”,通过联合接访、检调对接、检察听证、司法救助等一剂剂“法治良方”,将风险化解的关口前移,将矛盾调处的重心下沉。
这不仅是工作方式的转变,更是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它让检察履职的触角更深地扎根于社情民意,让法治的温暖更精准地抵达治理末梢,努力实现 “矛盾不上交、风险不转移、服务不缺位”。
【编辑:周志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