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乾县法院近日成功调解一起标的额超3000万元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法治动能,生动诠释了司法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案情回顾
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间,原、被告双方先后签订五份施工合同,约定由原告承建被告的工程项目。原告依约完成工程并交付后,被告未能如约支付工程款项。原告遂向法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并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支付拖欠的工程款3000余万元。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仔细审阅卷宗材料,针对涉案工程价款结算、质量责任划分、履行期限争议等焦点问题,逐一梳理思路。庭审中,法官精准引导双方当事人围绕争议焦点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促使双方对案件基本事实及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形成清晰认识,为后续调解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调解难点
本案调解难度远超普通民事纠纷:其一,核心争议涉及建筑行业专业领域,双方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上观点尖锐对立,需同时突破专业技术和法律认知的双重壁垒;其二,被告作为县域重点外资企业,对法律程序的严谨性及权益保障的透明度要求较高,且在商业惯例与法律理解方面与原告存在差异;其三,高额标的额直接关乎企业资金链与后续投资信心,对纠纷解决的公平公正与高效便捷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妥善处理对维护当地经济秩序、提振乡村产业投资信心意义重大。
破局之道
面对复杂局面,承办法官精准施策:一是夯实事实基础。 组织七轮面对面调解及十余次背对背沟通,逐页核验近百份工程签证单、付款凭证等关键证据,厘清案件事实脉络。二是释法明理析责。 紧密结合建筑行业惯例与法律规定,深入解析合同条款效力及责任划分依据,消除双方在法律理解上的分歧。三是回应企业关切。 针对外资企业对“裁判尺度统一性”的核心关切,调取类案判决书进行对比说明,有效化解其信任顾虑。四是聚焦核心分歧。 锁定工程款支付期限、质量保修责任等核心争议点,通过多轮调解引导双方互谅互让。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在七个工作日内向原告支付剩余工程款2860万元。
服务乡村 彰显法治效能
本案的成功调解,是基层法院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服务乡村经济、优化营商环境的鲜活样本。从诉前财产保全的审慎平衡、庭审过程的精准析争,到调解阶段的柔性破局,法院以专业的司法能力有效化解分歧,充分传递了“权益有保障、合作可预期”的法治信号。工程款的及时到位,不仅保障了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也有力维护了外资企业在县域的投资信心,为乡村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乾县法院将持续提升司法服务效能,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司法需求,公正高效化解各类涉企纠纷,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坚实法治根基。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