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治乡村> 详情
让“最后一公里”成为“幸福一公里”
2025年09月18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何瓯翔 张路路

      “我腿脚不便,你们还专门上门帮我办身份证。”9月16日家住云南省麻栗坡县铁厂乡太和村委会的张大妈,握着户籍民警田文的手感动地说。这温馨的一幕并非偶然,而是云南文山边境管理支队铁厂边境派出所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服务触角从群众“家门口”延伸至“心头上”的生动体现。

  

  辖区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群体庞大,铁厂边境派出所始终在思考:如何既“防范”风险隐患,又“服务”得贴合群众需求?对此,派出所给出的答案清晰而坚定——主动向前一步,做到未诉先办。为了让这一理念落地,他们精心构建起“群众服务+特殊关怀”一体化工作体系,更将“警务+村务+民警村官”模式深度融合,让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种子在边境村寨的土壤里扎根、生长。

  

  这一体系的落地,离不开民警们的脚步与坚守:该所10名“民警村官”的足迹遍布辖区每一个村组,他们随身携带的一本“民情日志”,密密麻麻写满了百姓的急难愁盼,从家长里短到矛盾隐患,无一不记、无一不忧;为了让服务更“近”一步,派出所设立3个警民便民服务点,政策咨询、业务办理在这里变得“触手可及”,省去了群众跑腿的麻烦;而针对行动不便的群众,派出所更许下“上门办、代为办”的承诺,民警们主动上门对接需求,把服务的温情实实在在送到了群众家中。

  

  这份服务的深度,在对“一老一小”的特殊关怀中更显厚重。针对独居老人,派出所不仅建立专项服务台账,还主动联合乡政府开展健康随访,定期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解决生活难题;同时,他们还会及时向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推送“平安简报”,让远方的子女既能安心工作,又能随时知晓家中老人的近况。在留守儿童关爱上,派出所则将守护延伸至校园——民警主动担任学校“第二班主任”,通过“安全小课堂”为孩子们讲解交通安全、防溺水、防诈骗等知识,再加上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用耐心与细心为孩子们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守护墙。

  

  服务的温度温暖了民心,而智慧与人力的双轮驱动,则让辖区平安更有“密度”。在社会面治理中,铁厂边境派出所创新打造“智慧+人力”治理新格局:一方面,以高清AI探头矩阵构筑“智慧天眼”,实现对重点区域、关键路段的精准防控,让安全隐患无所遁形;另一方面,他们激活群众力量,组建起“茶盐义警队”——百名队员均来自群众、服务群众,再加上“校园护学岗”“村寨巡逻组”与民警的紧密联动,最终形成“1+2+N”的群防群治强大合力。此外,派出所还针对不同群体推出“定制化普法”,通过微信、田间地头宣讲等方式,把安全意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让法治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今年以来,这些实打实的举措,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平安答卷”:累计为群众解决民生难题50余件,向外出务工人员反馈家庭情况150余次;开展安全宣传、法律普及等活动80余场,受理群众求助30余起,且办结率达到100%。“白天见警察,晚上见警灯,住在这里特别踏实。”铁厂街村民陈女士的感慨,正是辖区群众安全感与幸福感的真实写照——这份踏实,源于派出所每一次的上门服务、每一轮的巡逻防控、每一场的宣传讲解。

  

  点滴服务汇聚民心,平凡坚守彰显真情。从守护一方平安的“安全守护者”,到心系群众冷暖的“民生服务员”,铁厂边境派出所用一幅幅主动作为、警民情深的画面,不断诠释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丰富内涵。如今,“有困难找警察”早已成为辖区群众的“定心丸”,每当遇到难题,群众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派出所民警。正如该所教导员杨希舟所言:“我们将继续延伸服务触角、优化服务举措,让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成为通往群众内心、传递幸福温暖的‘幸福一公里’。”

  

  【编辑:周志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