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筐中魔芋种倾斜45度,黄褐色土壤轻轻覆盖,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正在秦巴山麓间生根发芽。
仲夏时节,安康市汉滨区大河镇先锋社区的山坡上,数十名村民正在农技专家指导下抢种魔芋。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刘传林手把手指导村民:“注意摆放魔芋种的倾斜角度,这样才能更好保证出芽成苗!”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的林下环境非常适合魔芋的生长
在距离大河镇不远的早阳镇寨垭村,120亩设施魔芋基地郁郁葱葱。山脚下溪水潺潺,节水喷头均匀洒出水雾,覆盖着黑色地膜的魔芋田在阳光下如同一幅几何画卷。“去年试种的30亩盆栽魔芋长势好,病害少,不怕旱涝,比地里栽的强多了!”正在除草的村民语气中透着欣喜。
小魔芋正在释放大“魔力”,成为汉滨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盆栽魔芋 农家小院的绿色革命
早阳镇大沟河村村民张存忠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对魔芋可谓“又爱又恨”。“十多年前种魔芋,只要一株得病,病害就迅速扩散,殃及一大片,庄稼人靠土地吃饭,经不起这样的风浪。”回想起往事,张存忠心有余悸。

工作人员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恒口查看魔芋生长情况
2023年,早阳镇推广的盆栽魔芋技术让张存忠一家看到了希望。他和儿子张宁合计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行了试种,没想到2024年收获季,4盆魔芋竟挖出了7公斤鲜魔芋。
“盆栽种植简单,房前屋后都能栽。”“种上几盆就够家里吃一年,剩下的还能卖钱!”在张宁家的庭院采收现场,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张宁成立的安康硒源金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已成为早阳镇庭院经济的示范点。
盆栽魔芋技术不仅破解了病害难题,还让农家院变成了增收园。在区农业农村局专家“一对一”帮扶下,早阳镇寨垭村建起了120亩魔芋轻质化设施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示范基地,发展塑料质盆栽魔芋1.2万盆、筐栽魔芋3000筐。

成熟的魔芋不断给村民创造幸福
“设施魔芋技术含量高,产量和质量是传统地栽无法比的。”早阳镇产业办主任胡高保信心满满地说。
科技创新 小魔芋释放大能量
魔芋在陕南民间素有“鬼脑壳”之称,过去只是零星种植在房前屋后。如今,这颗“鬼脑壳”在科技创新加持下,变身为助农增收的“金疙瘩”。
安康市农科院的实验室里,段龙飞带领的魔芋课题组经过六年攻关,成功选育出“安魔128”新品种。该品种抗病性强、繁育系数高、品质优良,经多年多点测试,平均亩产量达1540公斤,对软腐病和白绢病有较强抗性。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恒口玉米套种魔芋促增收
“良种还需配良技。”陕西省魔芋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郭邦利介绍,“一年制魔芋轻简化抗病栽培技术”集成了优选种芋、种肥药一体、平地直播等关键技术,破解了魔芋高质高效发展瓶颈。“该技术可实现当年种、当年收、当年见效益,发病率控制在10%以内。”
在牛蹄镇林本村65亩育种基地,农技人员指导农户采用“深沟高垄”栽培技术,全部施用腐熟农家肥与商品有机混合肥,既能改良土壤结构,又能有效预防软腐病。朝天河村的百亩示范田里,旋耕机深翻土地,村民将拌入有机肥的营养土均匀撒入种植沟。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示范区
“每亩下种量控制在120斤左右,株距保持30厘米,保证通风透光。”镇公共事业服务中心主任李育斌介绍,该片区预计亩产鲜芋可达2吨,户均增收超3000元。
产业强链 魔芋铺就致富路
2024年,汉滨区魔芋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新增魔芋种植1万亩,预计年综合产值达15亿元。这背后,是一套完整的产业支撑体系在发力。
在大河镇先锋社区,“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让村民尝到了甜头。社区睿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育种、统一技术、统一农资、统一销售,300余亩盆栽魔芋基地年产出商品芋约3万公斤,产值达50余万元。
“土地流转收租金,就近务工领薪金,产业反哺添基金。”先锋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志全算了一笔账:基地带动16户村民就近务工,人均年务工收入6300余元;带动脱贫户12户,户均年增收4200元。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全景(安康市住建局供图)
在安康盘龙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新建的魔芋加工厂内,新鲜魔芋堆成小山丘,工人们正忙着将一袋袋魔芋送上现代化流水线。这家投资800余万元建成的加工厂,日加工鲜魔芋5吨,解决了周边农户的销售难题。
汉滨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小龙表示,区里每年筹措超1亿元,制定产业提质增效奖扶办法,通过“链主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引领带动5万户农户发展魔芋产业。全区285个农业园区带动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6300余人。
金融“活水” 精准浇灌产业田
岚皋县蔺佳源生态农业魔芋繁育基地负责人王永成最近喜上眉梢:“今年收成很好,50多亩地挖了6万多斤魔芋,产值能达到30多万元。”
老王的企业是邮储银行岚皋县支行多年支持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近年来,该行先后为其贷款200多万元,解决了企业在种子购买、技术研发中的资金困难。“邮储银行给了我坚实底气。”老王由衷赞叹。
针对魔芋产业特点,邮储银行创新推出“富硒魔芋贷”产品。在岚皋县蒋家关村,邮储银行为60余位农户授信用于魔芋种植、加工与收购。截至目前,邮储银行岚皋县支行已累计向魔芋产业链投放各类信贷5000余万元。
汉滨区同步构建起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2022年起,该区率先在全市推行零工市场试点建设,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建成零工市场两家、零工驿站一家,服务群众近2.3万人次,帮助7000余人实现就业。
“之前一直通过熟人介绍找工作,起早贪黑,工资没保障。”在零工市场找到家政工作的黄女士感慨,“现在工作稳定多了。”
乡村新貌 产业兴旺文明兴
魔芋产业的发展,改变的不仅是村民的钱袋子,还有乡村的整体面貌。在大竹园镇东旭,即使寒冬时节,茶园里依然是一派火热景象。工人们忙着修枝、施肥,研学教室里孩子们正在学习茶艺知识。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新村风貌
“我常年在茶园务工,一年下来能赚两三万。”正在施肥的村民龚兴能笑着说。茶园负责人单林江介绍,园区发展“茶旅+民宿”“茶旅+研学”等新业态,今年上半年带动875户农户增收,人均年增收3560元。
同样的农旅融合模式正在魔芋产业中复制推广。安康市最新出台的《魔芋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要“将魔芋产业与乡村旅游结合,规划魔芋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和产学研基地,开展健康科普活动,吸引游客参与魔芋美食制作”。
在汉滨区乡村,魔芋产业链延伸带来的文明新风吹遍田野。全区建成各类新社区工厂141家,实现易地搬迁社区工厂全覆盖,累计带动就业1.32万人次,人均月收入2500元以上。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兴安公园
“我从家走几分钟就能到公司,中午公司还管饭。在这儿上班,比之前在外面打工强多了。”长岭诚信路社区居民王俊勤和丈夫在社区工厂上班,两人月收入达六七千元。作为安康市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社区,这里引入的4家社区工厂提供了1300多个就业岗位。
站在牛蹄镇的梯田高处俯瞰,覆盖黑色地膜的魔芋田如同五线谱,忙碌的农户恰似跃动的音符,在春日的田野上谱写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这种景象在汉滨区越来越多的乡镇上演。
从农家院落到产业基地,从传统种植到科技创新,这颗被农民称为“鬼脑壳”的地下果实,正在释放改变乡村面貌的“魔力”。魔芋产业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增收,更是一种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新气象。
[编辑:王正]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