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聚焦> 详情
随州:编钟礼乐传新风
2025年10月13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随州市委宣传部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1978年,曾侯乙编钟在湖北随州出土。它的面世,不仅改写了世界音乐史,也让礼乐文化在随州大地生根发芽。如今,这缕跨越时空的礼乐之魂,正化作浸润民心的文明新风,擦亮随州“礼乐之城 文明随行”品牌,既为美丽乡村“塑形”,更帮乡村振兴“铸魂”。

  曾侯乙编钟(陈凌燕摄).jpg

  曾侯乙编钟(陈凌燕/摄)

  

  传统文化沃土育新风

  

  仁孝信义的道德准则、明德守礼的行为规范、以和为贵的处世智慧……以编钟文化为代表的礼乐文化里,蕴含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思想内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随州从未将编钟文化“束之高阁”藏于博物馆,而是始终致力于让这份珍贵遗产“走出展柜”,走进田间地头、融入村民生活,成为涵养乡风、家风、民风的“活养分”。今年3月,随县温泉村,着名楚文化专家刘玉堂在村文化礼堂,为村民解读编钟礼乐文化的深厚内涵,号召大家传承“和合”理念,邻里和睦,共同营造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不仅如此,温泉村还深挖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将以前的粮站改造成集革命纪念馆、乡愁记忆馆、文化礼堂于一体的“红色殿堂”,潜移默化中引导乡风民风向更加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随州市中心全景.jpg

  随州市全景

  

  近年来,随州更是探索出“文艺化转化”的新路径,将乡土文化、礼乐精神改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三句半、花鼓戏、情景剧等文艺作品,搬上村、社区舞台,村民们在欣赏演出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汲取“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文明价值观。

  

  “我们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之道,让传统文化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源头活水,影响每一名村民的行为和价值观,促进乡风文明的提升,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随州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实践擘画新蓝图

  

  乡风文明怎么建?随州一直在探索。在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故里——随县,当地创新推出以乡风文明“1234+”工程为统领的特色路径,让文明之花在广袤乡村竞相绽放。

  

  何为“1234+”?

  

  “1”约,修订村规民约,立足核心价值观,发动村民参与,形成通俗易懂、约束有力的行为规范;“2”会,普遍成立红白理事会和环境卫生监督理事会,以“家常话”管好群众身边事,有效遏制铺张浪费,提升环境卫生;“3”评,广泛开展“最美人物”“十星级文明户”“新乡贤”评选,深挖典型事迹,营造崇德向善浓厚氛围;“4”队,组建文艺宣传队、文明宣讲队、致富示范队、矛盾调解队,丰富文化生活、传播政策法规、带动产业发展、化解基层矛盾;“+”延伸,鼓励各镇村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在随县万福店农场凤凰山村,群众从规章约束到自我约定,从“两委”包办到自我管理,全村面貌由之前的旱包子、乱岗子、穷窝子,华丽转身为现在的“粮袋子”“美寨子”“金窝子”, 实现了浴火重生、凤凰涅盘。

  随县万福店农场凤凰山村开展乡风文明宣讲活动.jpg

  随州市随县万福店农场凤凰山村开展乡风文明宣讲活动

  

  “有了这‘1234+’工程,凤凰山才能实现从‘有景’到‘有神’的大跨越。”村里老党员王永安高兴地说,“如今我们凤凰山村,已经是全国文明村了!”

  

  如今,随州市正在试点打造随南乡风文明建设示范带,高标准推进梅庙等55个乡风文明示范村建设,打造十蔡牛程线、应余线、107国道沿线乡风文明示范带,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让文明新风在随州大地连片成景。

  

  以人为本织就幸福网

  

  文明乡风建设工作,说到底做的是人心的工作。让文明乡风吹进千村万户,需要找准村民利益和情感的交集点、共鸣点,注重激活“人”的因素,才能形成群众积极参与的内生动力。

  

  曾都区经济开发区六草屋社区位于城乡融合处,5900多名居民聚居于此。如何拉近百姓距离,让百姓参与社区治理?六草屋社区在“积分制”上做起了文章,利用“村级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让老百姓自己晒“事”、晒图。随后,村委会将村民生产生活等行为量化、赋分,再用积分兑换物品。

曾都区洛阳镇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百人宴”活动.jpg  

  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百人宴”活动

  

  六草屋社区党委书记周育昌介绍:“平台有统一的分值设定,从居民公约、环境卫生、乡风文明、遵规守法、公共服务等方面有明确的计分规则。”去年底,六草屋社区进行了积分兑换,平台积分排名前30的居民兑换到了饼干等小副食。村民陈红梅说:“重要的不是这些饼干,是这些吸引着大家共同把社区环境卫生搞好了。”

  

  除积分制外,随州各村文明实践站还充分利用道德文明评议会、红白理事新风会,常态化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广水市应山街道八一社区将文明殡葬、孝老爱亲等内容纳入“最佳村模”评选标准,选树71名“最佳村模”;肖店村评选“好邻居、好婆媳”,双塘村评选“最美双塘人”……这些评选活动,始终坚持“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启发身边人”,让正能量得到广泛宣扬。

  

  同时,随州还注重“精准服务”,针对村民的实际需求打造特色文明实践项目。随县培育“唐县镇慢板、三独非遗传承”文艺下乡项目,让村民在家门口感受非遗魅力;“厉山镇钟光贞校外辅导”项目,解决了假期农村孩子“看护难”问题;“三里岗镇香菇种植推广”技术惠民项目,帮助村民掌握致富技能……这些项目精准对接百姓需求,让文明建设既有“温度”,又有“实效”。

  

  “现在大伙不比谁家排场大,而是比谁家荣誉多、谁的奖状多,那种奋发向善向上的氛围,是从心里自发形成的。”周育昌欣慰地说。

  

  文明乡风助力乡村美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随州,经济发展与文明风气的养成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曾都区因地制宜,引导各村发展特色产业。在城乡接合部,建成以南郊缤纷荷园、北郊月山风情园、何店爱情海玫瑰庄园为代表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同时,成立了曾都区农村电子商务协会,帮助农民销售蜂蜜、桃胶等特色农产品,累计销售达3000多万元。

  

  广水市成立了“胭脂红志愿服务队”等一批特色产业志愿服务队,坚持“一月一重点、一村一特色”,积极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保障、送农资等系列惠民活动,把关乎民生的种植养殖产业技术、农业农村政策等送到群众中去。胭脂红桃,是广水市的特色水果,种植总面积达2.7万余亩,年产量超4万吨,线上销售占七成以上,直供56家大型商超和团餐企业。2024年总销售额达4.5亿元,产业链产值超过10亿元。

  广水市余店镇兴隆村“90”后主任邵谦开展助农直播.jpg

  广水市余店镇兴隆村“90”后村委会主任卲谦进行助农直播

  

  产业的兴旺,让村集体经济实力显着增强。目前,随州967个村(社区)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占比超过80%。“有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支持,村里的老年食堂、红白理事会、文化活动项目等都越办越好,文明乡风缓缓吹来。”村民郑以刚说。

  

  千年编钟余韵长,文明新风满随州。如今的炎帝故里,编钟礼乐不仅回荡在博物馆的展厅里,更萦绕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在这里,产业兴旺与文明乡风相得益彰,生态美景与文明新风交相辉映,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在曾侯乙编钟的故乡徐徐展开,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随州答卷。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