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潺潺,远山含黛。寒露过后,湖北省利川市建南镇风景如画。作为利川市芳姐秘制咸菜家庭农场的管理者,53岁的田建正在查看“建南咸菜”原材料的成熟情况。
田建正在查看咸菜情况(王勇超/摄)
建南镇地处利川市西北边陲。海拔800—1200米的红沙土坡上,900余亩“老式瓜儿菜”(大青菜)正迎风肆意生长。田建审视着这些即将收获的咸菜原料。因为这关系着他那120个“咕嘟”作响的腌菜坛,更关系着散布在建南镇乐福店、平镇等地600多个农户的家庭收入。
“5斤鲜菜才能腌出1斤成品咸菜。做咸菜和做人一样,都得经历时间的沉淀,急不得。”作为州级非遗项目“建南咸菜制作技艺”传承人,田建语气平静,目光却异常坚定。
这份“非遗荣光”的背后,是田建4年遭遇亏损不放弃的执着,是600名农户“家门口增收”的期盼,更是一坛坛用良心腌制的“脆香”滋味。
非遗传承人的“死磕”路:从种“脆红李”的挫败到做“咸菜”的坚守
田建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涉足咸菜行业之前,他曾在建材行业淘得第一桶金,也雄心勃勃地种过500亩“脆红李”,却以亏损告终。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21年9月,田建带着自家做的咸菜跟着建南镇陈书记到利川农贸市场参加“农特产品展销会”,在展销会上咸菜不到2小时,便一抢而空,这个特别的契机,让他决定扎根家乡生产家家户户都有的咸菜,并正式建厂。
田建在查看建南咸菜成熟情况(王勇超/摄)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做咸菜这么传统的小生意,能成什么气候?”田建回忆,但他憋着一股劲,“我决定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干下去。”
前3年,咸菜加工厂需要不断投入资金,连年亏损,田建累计投入资金近80万元。妻子不理解,两口子的钱“各管各”,但他咬着牙没有放弃。这份坚持终于在2024年迎来转机:咸菜加工厂全年产值2.5万公斤。截至今年10月,营业额突破40万元,在利川各大超市及丹桂园菜场都有了“建南咸菜”的销售点。
田建生产的咸菜脆香不咸,这是他守着“无添加剂、土生土长配料”的底气。老百姓吃到“建南咸菜”,纷纷竖起大拇指,这让他骄傲不已。
等待装坛的建南咸菜(受访者供图)
“我们的这个咸菜不咸还特别香。摊位上的咸菜每天都能卖完,伴着面条吃,下饭都蛮香。”百盛超市员工谭明说。
田建一做就是4年。这份坚持,不仅仅是图赚钱,更是一份对家乡非遗好物制作技艺的传承,还是对菜农的一份责任。
“我这个厂要是不开了,跟着我种菜、做工的老百姓就没了收入。哪怕前几年亏了,我也得坚持下去。” 田建说。
一方风土,成就一味独特:小咸菜撑起600个农户的“增收希望”
“建南咸菜”的独特风味,首先源于对食材来源的极致把控。
田建深知“食材是风味的根基”,为此,他坚持选择本地特有的“肉头厚、叶子短”的菜种。为保证原材料品质,田建把自己培育的“老式瓜儿菜”种子发给农户,承诺以每斤0.5元的价格“包回收”。菜种历经4到5个月的生长周期,到丰收时整体形态变得饱满。
建南咸菜加工中(受访者供图)
“老式菜种长出的瓜儿菜才香,水质和气温也是关键。”田建道出了秘诀。2025年,他在组织周边600余户散户种植1300余亩“老式瓜儿菜”并回收产品的同时,自己种下900亩示范田。他从选种、点种到收获,实施全程标准化管理,确保每亩产量高达4000公斤,品质也保持稳定。
田建的咸菜厂,让周边600个农户有了“双重收入”:种“瓜儿菜”除去施肥、除草的成本,平均每户能赚4000元左右,进厂做工还能再赚一笔,一年下来每人能收入近9000元。田建特意把那些年岁较高的老人招进厂里务工,喜欢看他们领工资时竖大拇指的模样。“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他说。
正在晾晒的建南咸菜(受访者供图)
“在这个厂里做工离家近,还能补贴家用,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有3个月,能拿5000元钱左右。” 咸菜厂的老工人、林口社区二组66岁居民陈怀素高兴地说。
7道工序守匠心:非遗咸菜承载着“乡土未来”
走进田建的咸菜厂,120个泡菜坛子整齐排列,坛子里的咸菜最少要腌2个月才能成熟。在当下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2个月的等待显得尤为奢侈。
从田间到餐桌,“建南咸菜”必须经过整整7道繁琐的工序。清洗、晾晒、腌制……每一步都凝聚着传统工艺智慧。从种植到加工,7道工序全靠人工操作,虽然效率不高,但纯手工的方式更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田建在超市给顾客介绍(王勇超/摄)
“水源得用红砂石过滤水,清洗至少得3遍。晒干到只含20%水分时再回潮、拌料、封坛。装坛必须紧实,不能松动。” 田建介绍,这些核心工艺,他从没变过,就像他始终坚持“品质第一、做良心食品”的理念——“毕竟是进口的东西,不能违背良心。”
“‘传承’这两个字,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做起来就是日复一日的坚守。”田建说,“我坚持的,不只是做咸菜的手艺,更是一种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过上好日子的可能。”
展望未来,这位乡土产业的“掌门人”,计划着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探索更具现代气息的包装和更广阔的营销渠道,让来自深山的好味道飘得更远。
超市售卖的建南咸菜(王勇超/摄)
支撑田建走下去的,是藏在细节里的“匠心”,以及外婆传母亲、母亲传他的“三代配方”。他坦言,每味调料的克数他都亲自过称,确保色泽、香气、口感与脆度的完美融合。关于传承,他心里已有了人选。“需要具有责任心、有担当精神的人。”他坚信,“我做到70岁时,徒弟肯定能接棒,手艺不会失传。”
“做咸菜就是做良心,能给老年人带来收入,能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能把美味带给大家,再难都值。”田建信心满怀。
在建南镇的深山里,田建的咸菜坛,不仅腌制着“非遗”的味道,更酿造着600个农户的生计与希望。而坛子里的滋味,是坚守的香,是民生的暖,更是非遗文化在新时代里的“活态传承”。
[编辑:王正]